李濠仲專欄:當這個「反猶太復國」的TPF只識「文革前的毛澤東」

李濠仲 2024年05月09日 07:00:00
在這波美國校園抗議風潮中,標榜「自由主義」之都的紐約,好像也不打算花太多力氣去討論「警察破壞學術自由」這一題。(美聯社)

在這波美國校園抗議風潮中,標榜「自由主義」之都的紐約,好像也不打算花太多力氣去討論「警察破壞學術自由」這一題。(美聯社)

美國校園抗議以色列運動,深具衝擊性的一幕,應該就是紐約市警察身穿防爆裝,並使用橋接裝甲車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校園逮捕抗議人士,當時,有校外圍觀民眾大聲斥責警方是「恥辱」,也有抗議者嚴正認為「這已不光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問題,而是關乎人權、言論自由和哥倫比亞大學本身」。說是警方攻堅進一步刺激了其他大學跨州聲援,並不為過。

 

當紐約警察使用閃光彈驅離,學生(抗議者)一個個被戴上手銬從草皮區強行架走,確實有回到60年代美國校園抗議精神高漲,直至反戰意識風起雲湧的味道。但其規模、動能,卻也因為運動本身的複雜性(包括反以、反猶、反恐、反戰論辯的交相打結),一定程度反為抗議設下侷限,以至尚難比擬為新一代反戰風潮。

 

尤其在我們為「紐約警察逮捕學生」感到何等詫異時,理當的反彈,似乎沒有大幅外溢到美國社會(僅在其他學校),甚而在標榜「自由主義之都」的紐約,好像也不打算花太多力氣去討論「警察破壞學術自由」這一題。

 

這當中,應該不是紐約客思想觀念突然「保守」了起來,或是真心肯定警方以此「恢復秩序」,而是當運動本身「激進方」的主體並不全來自學生時,任誰確實很難不又從對學運起初的熱情讚許,稍微先退兩步觀望。畢竟,遭紐約市警察第一波大規模逮捕的282名抗議人士,確實有134人和哥倫比亞大學完全無關(既非學生也非員工,甚至連附近居民都不是)。

 

可以說,至少就哥大這次校園抗議,從一開始就有兩條支線同時並行。一是哥大學生自發性的訴求,無論製作標語、帳篷抗爭,甚或和親以色列者的針鋒相對,都是多數媒體(尤其自由派)著重報導的主線,但實際上它也一直另有旁支,就是長期「反猶太復國主義」的民間團體紛紛加入,他們藉由以哈戰爭所引爆的校園抗議契機,聲援學生也好,自我宣傳也罷,總之,後者無疑扮演了這波校園抗議「激進畫面」(包括占領哥大漢米爾頓大樓)的觸媒,學生需要有社會運動經驗的人,協助推高各界的關注,「反猶太復國主義」團體,則也受到學生們的醒覺而為之激動,且仿佛終於得到了來自「主流人士」的溫暖。

 

不過,事件的發展線路一樣不是如此簡單清晰。例如,我們注意到校園抗議,多是從哥大4月中,在校內建立了一個擁有大約50頂帳篷的「加薩團結營地」(Gaza Solidarity Encampment)開始,但紐約至少自今年1月初,就已有「反猶太復國主義團體」不斷走上街頭,布魯克林大橋還曾經一度被迫部分封鎖。當時紐約警方曾逮捕組織之一帶頭的抗議者德洛斯桑托斯 (Manolo De Los Santos),然後到了5月7日,他再一次因為抗議太激烈而遭警方上銬,那回他則是從曼哈頓一所設有反以色列營地的技術學院被拖走。此即紐約市警察過去口中的「外力介入」,並據此合理化了強勢驅離行動。

 

「人民論壇」負責人德洛斯桑托斯。(圖片擷取自Youtube)

 

至於德洛斯桑托斯,他在紐約的名號或許不那麼響亮,但他所屬的「人民論壇」(The People’s Forum/TPF)近來在紐約倒是十分活耀,組織且鮮明地「反以色列」。一月初,德洛斯桑托斯帶頭站出來抗議以色列,紐約市為之騷動,隨後,「人民論壇」再發表一篇聲明,題為:《我們不會道歉,猶太復國主義就是種族主義》。

 

這份聲明提到:「對我們來說,猶太復國主義是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代名詞...過去100天的恐怖事件(以色列轟炸加薩)只是以色列短暫歷史各階段所發生的最新屠殺。(以色列)作為一個民族國家而存在,自認只有透過驅逐、種族滅絕和日益嚴重的種族隔離才能存在…反猶太復國主義不是反猶太主義…我們希望(在加薩)用民主取代殖民主義和種族至上──這不是煽動種族滅絕…」關於其中指控,即使不是一名「巴勒斯坦同情者」,應該也不至於完全否定他們的論述,在紐約的接受度,也必然是相當高的。

 

不過,我們或可再進一步細究這一「人民論壇」。首先,有當地媒體報導它的背後得到了美國左翼富豪辛厄姆(Neville Roy Singham)的支持。其次,原來辛厄姆不只自許為社會主義和毛主義支持者,《紐約時報》去年八月一篇調查採訪,更點名他是中國政府海外宣傳活動的「金主」,他人就住在上海,同時還經營Youtube,且和許多中國宣傳機構合作,彼此共同目標就是「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創造的奇蹟』 」。《紐時》在報導中寫到:「在習近平的統治下,中國擴大了官方媒體與海外媒體的合作,並培養了有影響力的外國人。目標便是將中國官方宣傳偽裝成獨立內容。」辛厄姆就是典型範例之一。另外,媒體還披露和辛厄姆有結盟關係的團體,曾在海外威脅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人。

 

這一背景,當然會讓我們對「人民論壇」感到好奇?包括這一論壇在5月9日選了《中國女人》(LA CHINOISE)作為當期電影放映內容,並在影片簡介中寫著:「一小群研究毛澤東的法國學生,試圖找出他們在世界上的定位,以及思考如何利用恐怖主義將世界變成一個毛澤東主義社區。」隨後再附注:這是一個免費的教育計劃,但是請支付8美元預留座位。

 

那麼,「人民論壇」會選擇播放《中國女人》,一來除了非常吻合贊助者辛厄姆的「品味」,二者,對「人民論壇」本身來說,是否也隱然投射出關於這一組織的暗喻。「反猶太復國主義」、「反種族隔離」是「人民論壇」的宗旨理念,但當以《中國女人》為師,則它是否已被導引到另個方向去?

 

「人民論壇」此刻特別播放《中國女人》,是否也隱然投射出關於這一組織的暗喻。(圖片擷取自網路)

 

很清楚,身為「人民論壇」的贊助者,辛厄姆雖然沒有在這波校園抗議風潮中多言,唯獨看到「人民論壇」主要負責人德洛斯桑托斯一路相當積極任事。德洛斯桑托斯現年35歲,略長於《中國女人》中那些20多歲的馬列主義者,但應該仍屬於未盡浪漫革命性格的年紀,所以想必也受到《中國女人》這部兼具美感和嚴肅意識形態的電影啟發不少。只是,《中國女人》是於1967年拍攝完成,德洛斯桑托有很大的機率,恐怕對其後,也就是1966到1976年,由毛澤東引起的中國文化大革命一無所知。

 

哥大校園抗議,有「人民論壇」的手伸了進來,「人民論壇」再和毛澤東信仰者辛厄姆關係密切,「人民論壇」負責人德洛斯桑托斯則屢仆屢起,間接挹注了這波校園抗爭的薪火。只是,如果他的行事很大程度是受「文革前的毛澤東」所啟蒙,則無論現下他的訴求是沉浸於革命浪漫還是政治熱情,難免就有值得堪慮之處,何況「懷抱著左翼情懷」(尤其是毛式)和此番校園抗議的本意尚有差距,德洛斯桑托斯的激情演出,就未必真有助這波風潮了。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