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說一個煙囪教的故事

張亦藍 2017年07月27日 00:00:00
政府有時,煙囪萬年。每一個煙囪都是我們的香火,以後看政府敢不敢管?(圖片取自《自從六輕來了》臉書)

政府有時,煙囪萬年。每一個煙囪都是我們的香火,以後看政府敢不敢管?(圖片取自《自從六輕來了》臉書)

電視上正在撥著宮廟上凱道的新聞,王董坐在單人沙發上,目不轉睛盯著看。新聞結束之後,王董輕拍沙發的扶手幾下,嘴裡喃喃自語:「怎麼沒想到呢?」
 

「招集副總以上的幹部,現在就過來開會。」王董用命令的口吻說。
 

半小時不到,會議室裡面已經坐滿高階主管。大家看到王董若有所思,卻有面露喜色,都摸不著頭緒。等了一會,王董總算說話了。


「這幾年,我們石化業老老實實做生意,設備不斷改進,回饋金每年都在發,慈善工作也做了不少,社會上一直說我們是空污的罪人。」


這不並是王董第一次公開表達他對於自己的事業被污名化的憤怒。有些老幹部覺得納悶,王董緊急把大家找來,難道就是為了發牢騷?


「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但我敢保證,我們是最守法的人。法律怎麼訂定,我們就怎麼遵守,比賣鹹酥雞的還要守法。」王董接著說:「我剛剛看新聞,宮廟的燒香燒金紙明明也是污染源,但政府卻管不得。為什麼?因為宗教自由。」
 

「所以,我要創設一個宗教,以各個煙囪作為神聖的象徵。不管是石化廠的煙囪、發電廠的煙囪、氣電共生的煙囪,或是焚化爐的煙囪通通都要納進來。從今天開始,煙囪不再是煙囪,它是台灣文化的核心,它是我們的世界觀,它就是我們的宇宙。」
 

王董心裡想,要建立一套煙囪教的論述並不困難。對於台灣人來說,經濟成長是不容質疑的價值,比任何宗教都更有社會共識。只要能夠扣緊發展主義的集體潛意識,煙囪煙霧冉冉上升的意象,可以是社會成長的象徵。越高的煙囪代表距離未來越近,越濃密的煙霧代表能夠保佑越多人。


透過煙囪,台灣人可以和影響未來的神祕力量對話,把可知的當下跟不可知的未來連結起來,為個人、家庭、事業乃至於整個國家,祈求更好的發展。王董堅定地說:「不讓我們的煙囪排煙,就是打壓宗教自由。」
 

「現在各家石化廠、發電廠、焚化爐以及周邊廠商的就業員工,加起來可能有幾百萬人,這些都是現有的信徒。」王董滔滔不絕:「而且,各個石化廠還可以發展不同的特色,桃園中油煉油廠主打財富,就規劃在煙囪底下求發財金。台中火力發電廠主打姻緣,每個禮拜都舉辦聯誼,圍著煙囪跳第一支舞。最近快被趕出去的台化彰化廠,附近有大學,就主打學業、考試和就職,附設免費的托兒所和補習班。」



「至於最重要的高雄,則是我們煙囪教的重鎮,以後逢年過節進香團絡繹不絕,帶動地方經濟;這種獨特的民俗,國家地理頻道搞不好還會來拍成紀錄片。」
 

「《BRUTUS》也可以做成雜誌封面。」最了解王董心理的張特助附和地說:「再怎麼失控的地景,只要扣上在地文化、人情味的字眼,還會有一些文青會來捍衛這就是原汁原味的台灣味!」



「對,沒錯。但我不追求短期的效果,為了石化業的永續發展,我們必須先花幾十年慢慢推廣出去,讓煙囪教成為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未來,信徒不只會越來越多,我希望,百年之後可以累積成完整的哲學系統。」



「到時候,煙囪教就會有高度的正當性。遇到有人抗議污染,要求政府來管制,就會有一些民俗學者用『如果要改變宗教,必須依照這個文化的自有內在邏輯,不應來自政府政策。』這種說法來為我們辯護。」



「政府有時,煙囪萬年。每一個煙囪都是我們的香火,以後看政府敢不敢管?」
 

「董事長英明」眾人齊口說。

 

※作者為科技公司產業分析師

關鍵字: 煙囪 石化業 宗教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