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軍專欄:「創新」不是大企業專利 中小企業也需要

吳奕軍 2018年03月11日 07:00:00
「創新」受到重視相當可喜,卻常囿於媒體報導與成見,普遍被認為是大企業的實驗。(湯森路透)

「創新」受到重視相當可喜,卻常囿於媒體報導與成見,普遍被認為是大企業的實驗。(湯森路透)

我們常在主流媒體看到大企業以及領導者的創新故事,不乏精彩案例,然而難免因為媒體營運現實或者知名度,忽略了中小企業與創新的重要關係。其實中小企業更應該重視創新,政府與社會也應該更重視創新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創造有利於中小企業創新之環境,方有益於台灣之整體發展。

 

近年「創業、創意、創新」三創風行,政府也積極為新創中小企業找資源開藥方,例如開春第二天行政院第一次行政院會報告第一案,便是由行政院長賴清德陪同國發會公佈「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推動「健全投資環境、消除障礙,鬆綁法規、提供更寬廣的方向及解決新創企業早期所面臨資金問題」。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報告指出,台灣有很強的新創能力,必須提高國際市場能見度,例如科技部已付諸行動,帶領業者出國參加大展,讓世界重視台灣企業的能力。

 

台灣產官學界在「創新」的環境氛圍上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中小企業年年大量出國參展,數十年來早已不是新聞,單打獨鬥的參展能力已經被磨練得鋼筋鐵骨。政府固然必須強化參展資源,但是如果整體創新能量不足,參展也是罔然。

 

玩不起也不太在意

 

「創新」受到重視相當可喜,卻常囿於媒體報導與成見,普遍被認為是大企業的實驗甚至物色之對象,或是空談高調、代價昂貴、不切實際等等。切莫忽視中小企業對於創新之距離感,恐怕中小企業忙著複製同業經驗,在微薄利潤空間求生存都來不及,玩不起也不太在意。

 

如果中小企業一旦發展了亮眼的創新理念或初步成果,卻只能企求大企業挹注甚至收購,並非台灣整體經濟發展之福。如果政府要關注中小企業創新,不僅宜協助多元永續發展機會,更該注意適當的保護機制與執行創意。

 

經濟部2017年度「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2016年中小企業家數約有140.8萬家,接近企業總數之98%;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881萬人,超過全國就業人數78%,兩者總數皆創下近年來最高紀錄,有逐年攀升之勢。台灣中小企業提供將近八成的工作機會,銷售額超過全體企業之三成,中小企業實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骨幹,應該重視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存乎一念之間,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創新也可能創造差異優勢,產生漣漪效應,激發大規模成長動能。

 

創新不是憑著計畫就生得出來

 

例如Google草創初期正值大型Portal入口網站戰國時代,相對這些享受著資金浪潮與媒體追捧的Portal巨鯨而言,Google連小蝦米都不是,連中小企業都談不上。

 

Google創辦人們當年窩在舊公寓中忙著寫搜索引擎程式,沒有心思與人力設計維護複雜的首頁,留下一大片空白首頁,和當時流行在首頁塞滿一大堆新聞娛樂資訊鏈結與花俏廣告版塊的Portal格格不入。

 

創新不是憑著計畫就生得出來,Google當時顧不得創新,空白首頁顯得特別愚蠢、空洞、不專業、不入流。沒想到這個不經意的小動作大幅縮短首頁下載時間,強化了搜尋效率以及易用性,意外成為極簡務實的設計典範,不管Google現在多麽風光價值多麽高昂,空白首頁沿用至今。

 

市場回饋的第一手資訊是創新的重要基礎。雖然大型企業主管能夠在極端複雜的脈絡中複製經驗、調度資源、折衝尊俎,卻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頻繁接觸客戶或者消化第一手資訊。反觀中小企業領導者擁有相對優勢,可以運用許多工作時間照顧合作夥伴以及處理前線資訊。

 

當今數位時代也正是中小企業的黃金時代,網路讓中小企業的有限資源與影響力極大化。許多聰明的數位工具這幾年才誕生,方便而且免費,辦公成本低、效率高。

 

Google靠著創新,已從初期的小蝦米變成今天的大鯨魚。(湯森路透)

 

其他中小企業之創新優勢還包括:

 

1)組織扁平靈活,減少穀倉效應、官僚文化、科層組織、疊床架屋之困擾,市場反應敏銳,善於對外合縱連橫,易於發展「開放網絡」,創造指數成長效益,執行成本也低得多。

 

2)組織定位與調整容易,權責清楚,執行過程能夠減少限制,簡化工作流程,讓自由風氣適度提昇效率。自由的時間是創新的珍貴資源。

 

3) 善用開放合作的力量。不管企業多麼成功,單憑內部知識與技能難以長治久安,運用開放網絡,以開放的態度強化權益關係人(stakeholder)的合作關係,包括投資人、客戶、朋友、策略合作夥伴、上下游合作對象,甚至原本不相識的專家,只要邀請大家建立合作社群,就有機會引爆創新動能。

 

數位網路所驅動的新經濟型態能夠協助中小企業建立影響力更大、更快,而且更便宜的創新生態圈,中小企業更應重視創新,相較以往也有更大的機會與成本效益,不宜妄自菲薄。

 

而對大型企業組織甚至政府而言,管理行政成本勢將持續上漲,建議可以嘗試打破建制,以平權、戰功、扁平、任務導向之中小企業文化取代傳統官僚科層組織,甚至鼓勵發展「開放網絡」的外部合作機會,開發多元化的創新價值。

 

作者註:關於中小企業,依2017年度「中小企業白皮書」據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中小企業為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8千萬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200人者。另其他行業前一年營業額在新臺幣1億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100人者。

 

※作者為鉅石智庫創辦人,關注時局之平衡資訊與風險擴散效應。曾任網路行銷投資高管。台大政治系畢業、波士頓大學大傳碩士,於哈佛大學研修電商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高階管理課程結業。goldenrockthinktank@gmail.com​

 

 

【延伸閱讀】

為什麼不是SONY?

●奕軍專欄:急於獲利是創新的大敵

關鍵字: 創新 中小企業 google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