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否棄台 關鍵在台灣有沒有抵抗中國的意志與能力

杜心武 2018年09月27日 00:00:00
台灣自己的意志和立場是最重要的,沒有這個自強的前提,美國不但不一定「保護台灣」,即便要保衛也有心無力。(美聯社)

台灣自己的意志和立場是最重要的,沒有這個自強的前提,美國不但不一定「保護台灣」,即便要保衛也有心無力。(美聯社)

《上報》最近接連刊出兩篇楊光舜先生的文章,論證「美國的國家利益是守護台灣」。如果這是一篇針對美國讀者的英文文章,要説服美國人不應棄台,那麽其論述是很值得稱道的。但作為一篇在台灣發表的中文文章,用意似乎更著重於讓台灣人服下定心丸,美國不會放棄台灣。那麽這種説法是否過於樂觀,就成爲一個重要的問題。

 

楊光舜先生文章最大的可疑點在於整個論述過程中,幾乎一面倒地按照理性的現實主義思考台灣對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性,沒有考慮到或討論到,美國可能棄台的反面因素。這相當於只從有利自己論斷的方向出發,文章的論述至少是不完整的,也因此削弱了其觀點的説服力。

 

文章的立論基於三個要點。第一,美國的外交決策是理性的;第二,美國對台灣抗中的支持輕而易舉,不必負上沉重的代價;第三,美國會永遠追求全球霸權。這三點都有可疑。

 

川普的理性值得懷疑

 

首先,美國的傳統外交決策確實是理性的,但在川普當政期間,其有多理性值得懷疑。

 

事實上,在過去接近兩年,我們已經多次領教了川普的非理性行爲。比如在北約問題上,川普過於著重北約其他國家的軍費開支,屢次用退出北約,或者不承擔防衛責任來威脅盟國。這在以往理性的美國外交中很難想象。北約很多國家的軍費固然未達標準,但各方在2014年已有協議,在2024年前達到GDP2%標準。現在距離這個限期還有多年,川普卻一下子加碼,要求所有國家都向美國看齊,增加到4%。這個標準連美國自己現在也沒有達到(3.6%),而且美國是一個利益在全球的國家,大部分歐洲盟國只是區域小國,要他們達到美國標準更談不上公平公義。

 

中國在美國後院中美洲挖角,對美國的威脅遠非台灣可比,但在中國連串行動中,美國幾乎毫無反應,直到最近米已成炊,漸有骨牌倒下的感覺,才發覺大事不妙,召回三國大使商量應對。這種「漫不經心」的做法,放在以往難以想象。很多報導都指出,國務院系統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只是川普不重視而已。

 

最近白宮爆出的各種内幕都説明白宮運作如何因人事荒廢、川普「拍腦袋」作風、對問題理解不深入、以及在一些觀點上的頑固而變得混亂不堪。因此,白宮的政策遠非可套用以往對那種井井有條的決策流程經驗就可以預測。或者這麽說,白宮的外交有多理性,在於由川普自己主理,還是由國務院和國防部主理;也在於這些部門負責事務的層次是否需要總統權力背書。川普干預得少的方面,外交就越理性。

 

台灣處於兩個事務的交匯處,一個是川普主理的中國事務,一個是國防部主理的印太事務。後者在馬蒂斯(和前國務卿蒂勒森)的打理下,還算有條不紊。但最近傳出消息,馬蒂斯很可能因爲被媒體爆出說「川普水平相當於五六年級的孩童」而要被川普趕走。消息雖然不可盡信,但以往多次傳出同類消息,最後都實現了。這不得不令人擔心,馬蒂斯的去留及台灣此後的政策轉向。

 

對川普的另一個觀察點是,台灣問題是川普原先就關心的呢?還是被周圍的親台派影響而關心的?兩者的差別在於,川普對自己本來關心的事務有很強的執念(比如貿易不平衡、外國承擔的軍費、支持以色列等),在其他問題上則經常變。很不幸,現在看來,台灣之所以入川普的法眼,完全是周圍的親台派作爲,川普至少在上任之初,對台灣的重要性還不太了解。

 

美國傳統外交決策確實是理性的,但在川普當政期間,其有多理性值得懷疑。(美聯社)

 

美國無法輕易地「保衛台灣」

 

其次,文章暗含假定,美國能很輕易地「保衛台灣」,也就是說,萬一中國入侵,美國不必負上沉重的代價就可以把中國打跑。

 

放在十年前,這個判斷還基本正確,但美國現在要保衛台灣已不是輕而易舉之事。進攻現實主義理論的John J. Mearsheimer在2014年寫的〈RIP Taiwan?〉指出,中國軍力的強大,對台灣不單是一個問題(problem),更是一個噩夢(nightmare)。文章雖然寫於四年前,但其基本觀點在現在仍有參考價值,而且在過去幾年,很多提及的因素有增無減。

 

從意志上說,中國要「統一台灣」的意志一向非常強,這在習近平時代更是如此。習近平「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不能「統一台灣」,就淪爲一個笑話。誠然,攻打台灣會很大可能令中國經濟倒退,但這不足以阻擋中國「統一台灣」的意志。

 

從軍力上說,中國這幾年軍力大增,特別是海軍力量已經有實質的提升。現在中國很快就有兩艘航母,而且正在製造更多的航母。新型的052D驅逐艦、039A潛艇、054A導彈護衛艦、056型反潛護衛艦逐漸成爲主力裝備。052D驅逐艦從2014年第一艘服役開始,到今年底將有10艘服役,裝備速度堪稱「下餃子」。十年前,中國開始在印度洋參加「打海盜」,又開始經常性地進出太平洋,通過多次遠洋行動和演練提高自己的戰力。

 

中國的戰略威懾力也有長足進步。比如,2014年,中國最新型號東風41型洲際彈道導彈開始公開,這幾年不斷試射,有認爲已經在中國東北等多地部署。東風41的射程覆蓋美國全境,速度最高可達25馬赫,據説能21分鐘打到紐約,還能攜帶約10枚分導式多彈頭核彈頭,對美國威脅極大。

 

加上現在報道的各種真真假假的軍備發展消息,基本上可以形成兩個判斷。第一,中國的軍力總體不如美國,在全力相拼(all out)的全面戰爭中還不敵美國;但在靠近中國的局部地區,已具備或將要具備與美國一戰的能力。第二,中國軍事科技尚不如美國,但已經從「難望其項背」進化到「有膽要追趕」。

 

在中國軍力有實質進步的情況下,美國是否會繼續保衛台灣,取決於美國需要和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由於中國也是核大國,指望美國用核威脅阻嚇中國攻台不太現實。美國的核威脅的功用大概最多只能止於讓中國不主動攻擊美國航母。台灣自己沒有核武器,難以自主地戰略性威懾中國。由於中國海軍的長足進步,加上台灣海峽不寬,幾乎可以肯定,中國能登陸台灣,把戰爭轉向地面戰。

 

現在很難想象,美國會用類似當年越戰中支持南越政府的那種強度去支持台灣。事實上,經過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美國民情不許可直接派地面部隊。川普不斷抨擊小布什和奧巴馬捲入戰爭,炫耀自己結束戰爭,當然更不可能做「虧本」生意。事實上上台以來,他能真正「不嘴炮」的只有用導彈打擊敍利亞那次。

 

在中國各軍種,陸軍一向被視爲中國最強大,最有傳統優勢的軍種。萬一中國登陸台灣,美軍既不可能派地面部隊幫助台灣作戰。美國最可能做的有三點,第一,用海軍封鎖中國,迫使中國撤軍,這樣會與中國發生海戰;第二,利用海軍、空軍與海軍陸戰隊,從空中支援台灣部隊作戰,這樣會發生激烈的空戰;第三,提供武器與支援給台灣抵抗力量。

 

美國這樣做已經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是否願意這樣做尚難以估量。但很顯然,單靠空軍與海軍也不可能把中國的地面部隊趕走。台灣軍隊必須與中國陸軍正面作戰,或者遊擊隊必須對中國軍隊進行後方騷擾。

 

中國軍隊還有一個傳統,就是打仗的時候不顧忌平民傷亡。在1979年攻打越南的時候,萬炮齊轟越南諒山,把整個城市夷爲平地。由於中國很多年沒有打仗,現在是不是還這樣做不好說,只能說,根據往績推斷,中國不太可能把避免平民傷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於是萬一中國攻台的話,美國在伊拉克作戰那種小心翼翼生怕打死平民引發輿論反彈的情況,可能根本不在中國的考慮之内。

 

美國會否「保衛台灣」關鍵的問題還是:台灣有沒有抵抗的意志與能力,有多少人真的願意為台灣獨立犧牲。

 

如果台灣政府和台灣人不能向美國展示這種意志與能力的話,可能在沒有開打之前,美國已經考慮退堂鼓了。

 

台灣的問題在於它内部本身就甚爲分裂。主統和主獨的人相差不遠;還有大批人希望「維持現狀」,這些人最大的可能就是當要付出代價的時候,就會倒向主統的一邊。即便在主獨的人群中,有意志有能力真槍實彈抵抗的人的百分比也堪憂。而在台灣政府方面,如果國民黨上台,幾乎不太可能阻止中國「統一」;即便民進黨留在台上,目前也不見得能充分展現軍事對抗中國的決心。因此,台灣能否展示意志和能力給美國看都堪憂。

 

從意志上說,中國要「統一台灣」的意志一向非常強,這在習近平時代更是如此。  (美聯社)

 

美國未必想持續追求全球霸權

 

第三,美國是否會一直追求全球霸權?

 

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這個問題會一直伴隨美國國安界。毫無疑問,直到現在這刻,美國都沒有放棄全球霸權的追求。惟世事無絕對,正如2016年之前,也沒有多少人估計到現在美國會抛棄過去七十年的外交路線。

 

美國現在追求全球霸權的方式和過去七十年的最重要分別就是以前美國有價值觀的追求,現在變成赤裸裸和短視的利己主義。

 

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的政策都是利己的,但程度與眼光都有很大分別。簡單而言,以往美國的全球霸權政策有很強的價值觀支撐,「山頂上的城市」(the city upon a hill)不斷被美國總統提及,美國要成爲世界的模範,要捍衛自由民主的世界。這種理念一直是美國承擔國際責任,成爲「善意的霸權」的内在動力。

 

在川普時代,雖然他還追求霸權,仍然在說一些成爲世界模範的説話,但所作所爲都失去了「山頂上的城市」的追求。他追求的是眼前可以看到的利益。沒有一種深刻的價值觀支持,當全球霸權被實質性地挑戰時,退縮與妥協並非不可想象。

 

在參加二戰之前,美國是否會參戰一直是疑問?美國輿論固然普遍反對納粹德國和日本,但對參戰與否存在巨大爭議。對美國而言,由於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即便讓德國日本坐大,美國也至少能保持西半球霸主的地位,那麽要出錢出力,甚至犧牲人命,積極支援盟國乃至參加二戰的意義何在?正因如此,孤立主義在當時有很強的民意支持。羅斯福用於反對孤立主義,打造民意,鼓勵公衆支持援助(後來的)盟國的話語,就是美國要成爲「民主的軍火庫」(Arsenal of Democracy)。如果沒有這種理念上的支持,單凴利益計算,美國是否會捲入戰爭,實在難以預料。

 

作者更加強調,台灣的民主是美國保護台灣的關鍵,這在以往可以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在川普治下,還有多重要也不容樂觀。

 

結論

 

楊先生的長文引人思考,但可能由於篇幅與重點的問題,不免有過於樂觀之處。歸根到底,在這各項因素中,台灣自己的意志和立場還是最重要的。沒有這個自強的前提,美國不但不一定「保護台灣」,即便要保衛也有心無力。

 

※作者為國際關係評論人

 

【延伸閱讀】

●紀永添專欄:中國的非洲戰略與全球佈局的關鍵在台灣

●藍弋丰專欄:台灣素有嚴重的天真病 應該看看敍利亞的教訓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