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滿政府「一例一休」和刪除7天國定假日的修法主張,「工鬥」等勞團近日發起抗爭,並突襲總統蔡英文住所,就在抗爭過後幾天,警方卻前往工鬥成員盧其宏家中「拜訪」他的父親,引發「民主倒退」批評。 (攝影:葉信箓)
「有時下課後到同學家玩,常常在客廳,看到同學父親與蔣介石合攝的照片,⋯據說這種相片可以『避邪』,因為只要家裡掛上它,有人來查戶口,或警察上門,就不會找麻煩,甚至小偷也不會光顧。」《國史館學術集刊》中記載了作家湯晏當年在白色恐怖時代經歷「查戶口」的往事。
那個令人恐懼的時代過去了;現在的台灣,我們理應不必再擔心自己的思想、立場與當政者不同,就遭受莫名的盤查與關切,更不必再費心尋找足以「避邪」的寶物自保。但令人訝異的是,2016年的台灣,居然仍有人因參與抗議而事後遭警方以「查戶口」之名、行「關切」之實。
因不滿政府「一例一休」和刪除7天國定假日的修法主張,「工鬥」等勞團近日發起抗爭,趁立法院審查《勞基法》修正草案之際,突襲總統蔡英文住所。但就在抗爭過後幾天,警方卻前往工鬥成員盧其宏家中「拜訪」他的父親,還開口表明動機:是因「盧最近對政府不滿而來了解」。
儘管事後轄區分局宣稱是「例行性戶口訪查」,行政院長林全也緊急在臉書表態滅火說,「政府絕對不允許干預人民意見表達權利的行為發生」,稱「會尊重不同的聲音,對於陳情、請願、抗議等集會遊行是人民的自由,都應正面看待」,但已引發「民主倒退」批評。
其實,我國現行相關警察勤務作業及法律,早已無「查戶口」一詞。2007年,立法院三讀通過「警察勤務條例」第11條條文修正案,把警察勤務的「戶口查察」名稱改為「家戶訪查」。
而現行的「家戶訪查」實務上更已淪為名存實亡的紙上作業。隨著時代改變及隱私權意識提升,許多大樓皆設有保全及管理員,不少員警因無法挨家挨戶進行「家戶訪查」,只好直接在電腦上完成訪查紀錄,只為交差了事。這個現象無疑反映了現行規定的不合時宜,實有必要重新檢討。
再看訪查目的,警方若遇人口虛報或戶口異常時,當然有權依法家戶訪查;而根據《警察勤務條例》,家戶訪查主要在於「犯罪預防、為民服務及社會治安調查」;又《警察勤務區家戶訪查辦法》規定,家戶訪查「不得逾越訪查目的」且應嚴守行政中立。
回頭檢視這次爭議,根據盧父說法,過去30年來只遇過一、兩次戶口清查。這讓人不禁想問:為何理應是例行性的家戶訪查,這次那麼巧合地就選在這個時間點、且又是工鬥成員的這一戶人家?員警口中的「盧對政府不滿」,又與法令所指「犯罪預防、為民服務及社會治安調查」的訪查目的有何關係?種種巧合兜在一起,無怪乎各界質疑:家戶訪查難道已成警方或當政者用以「調查」立場不同者的「工具」?尤有甚者,此例一開,難保不會讓抗爭團體因恐懼「秋後算帳」而產生「寒蟬效應」?
「有一天半夜,來了20幾個人,前面是憲兵,後頭跟著警察和便衣特務,對著我們家的木門猛踹,來查戶口了。他們踹門時,已經弄得大家心驚膽跳了;一進門,就翻箱倒櫃,把每個抽屜都拉開,裡面的東西全都甩出來,連床下都用槍上的刺刀去探一探,看是不是有人躲在裡面。」這是台獨運動者史明在《史明回憶錄》的自述。而當年深受這類「查戶口」政治盤問與思想審查所苦、包括陳菊在內的許多「黨外人士」,如今卻都已是民進黨的權力核心。
此刻,我們必須正告當政者、尤其又是長期宣稱「民主進步」的執政黨:歷史殷鑑不遠,巧合僅此一次!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即便人民的意識型態或立場有多麼不同,致力打造一個讓人民「免於恐懼」的政治環境,永遠都是當政者的義務也是責任。這一點,人民永遠不能、也不會妥協。
※作者為本報記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