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台北圓環2次大火、3度重建 最快2周內夷為平地! 

上報快訊 2016年12月12日 12:23:00
建成圓環12日怪手進駐,拆除圓環主建物。(攝影:葉信菉)

建成圓環12日怪手進駐,拆除圓環主建物。(攝影:葉信菉)

曾是台北市民集體回憶的「建成圓環」,歷經2次大火、3次重開幕後,沒能成功挽救人氣,台北市府決議拆除,未來將作為綠地廣場,11月24日拆除工程動工,12日上午8時許,怪手進駐開拆主要建物,不少民眾拍下拆除瞬間,和兒時記憶裡的好味道告別,圓環將在幾星期內移為平地,正式走入歷史。

 

建成圓環拆除工程於11月24日開工,首先著手圍籬部分,並於11月29日進行古蹟保護工程的大型鋼梁施作,12月2日完成古蹟保護工作後,外牆帷幕拆除作業已於12月3日完成。怪手於12日正式進駐,上午8點開始進行拆除RC結構作業,且僅對地上樓層動工,位於地下層的防空蓄水池將以保護板覆蓋之

 

台北市建成圓環11月24日拆除工程動工,未來將作為綠地廣場。(翻攝自台北市市場處)

 

建成圓環12日怪手進駐拆除主建物。(攝影:葉信菉)

 

工人一邊拆除一邊灑水。(攝影:葉信菉)

 

建成圓環12日怪手進駐拆除主建物。(攝影:葉信菉)

 

市場處表示,保守估計約3至4週會完成拆除作業,快的話,「1到2個星期建成圓環就會夷為平地」,接下來就是分類及清運的過程;一旦遇上雨天拆更快,因為省去灑水時間。作業期間為了避免對居民造成干擾,例假日皆不會施工。

 

未來拆除後,將由工務局公園處接手,在明年7月世界大學運動會前增闢成綠地廣場,但日據時代留下的蓄水池、防空壕都會保留,藉此還原早期風貌。至於圓環當時的繁華與熱鬧,只能從老照片中回味。

 

「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從圓公園到建成圓環

 

建成圓環,又稱台北圓環,位於台北市重慶北路一段與南京西路的交叉路口(舊建成區),料多味美的庶民美食堪稱是老台北人記憶中的「美食地標」,隨著鬧區逐漸東移、火警意外,讓大多是違章的小吃攤販出走,曾是大同區集體記憶的圓環榮景不在;2002年改建成玻璃帷幕後,通風設計不良、爆發廠商出走潮,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舉行2次公民咖啡館傾聽民意,最後仍「傾向拆除」。

 

建成圓環成形於1908年,本為一圓形小型公園,中心為空地,周圍遍栽七里香,榕樹等,形成了供大家聊天、納涼的「圓公園」。從小就在圓環長大的文物藏家張永賢曾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圓環在日據時代,原本只是一個沒名字的小公園,因為吸引附近攤商聚集,日本人自認建設成功,所以才取名建成。在清代漢人開墾前,建成區一帶是一大片的低窪沼澤地,清代才開始有了人煙。1894年,圓環已具雛型。後來劉銘傳興建台北至淡水的鐵路,該地成為大稻埕腹地,攤販聚集。此地在日治時期為台北市最著名的小吃集據點,雖曾於1943年美軍轟炸台灣,圓環變成防空蓄水池,不過在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之後,恢復了往日的市集容貌。

 

1964年,台北市「建成圓環」全盛期的模樣。(翻攝自台北市市場處)

 

建成圓環曾是許多老台北人的美食地標。(翻攝自台北市市場處)

 

建成圓環將夷為平地,許多經典老牌小吃走入歷史,讓眾多饕客不捨。(翻攝自台北市市場處)

 

1980年代以前,建成圓環一直都是台北市的重要地標之一,但隨著台北鬧區東移,多為違章攤販組成的建成圓環漸趨沒落。1993年及1999年,圓環2度發生大火,這期間圓環荒廢達10年之久。

 

1991年的建成圓環,當時的圓環本身就像個大型的廣告看板。(翻攝自台北市政府)

 

1993年,圓環第一次發生大火。當時的火災是附近寧夏路的國聲戲院在拆除電影布幕時,產生的火星飄到圓環屋頂而引起的。圖為屋頂剛被燒過的台北市建成圓環。(翻攝自台北市市場處)

 

台北圓環重建前。(翻攝自台北市市場處)

 

直至2002年,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請來建築師李祖原重新設計並規劃圓環,捨棄過去的美食集散地身分,預計將圓環打造成博物館,讓其成為大稻埕、歸綏街、重慶北路一帶的文化展演中心,因此李祖原將其以填平的蓄水池為中心,重新設計一座場館,保留圓環原始圓形外貌,打造新文化重鎮。

 

然而,2003年10月,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耗資2億新建的台北圓環開幕之際,北市府卻要將該場館以「建成圓環美食館」小吃街型態重新開幕,讓李祖原與其建築團隊都相當傻眼。

 

2003年,市府為呼應市民對圓環的美食記憶,圓環以美食小吃街型態重新開張。(翻攝自台北市政府)

 

知名製作人張哲生也於臉書上回顧圓環的老歷史,他表示圓環內部設計概念是以博物館出發,內部環狀走廊設計,自然透進光線,但若顧客要在博物館的環境中用餐,顯然是相當不合適,也引起許多民眾認為設計不良。「建築物本身沒有錯,但是它被賦予了錯誤的使命。」

 

2008年,台北市政府(郝龍斌任市長)宣布建成圓環內部將重新規劃並更名為「台北圓環」。(翻攝自台北市市場處)

 

至於為何會有「博物館變美食街」的重大瑕疵?當時適逢馬英九競選連任台北市長之際,據了解,當初附近住商都希望將圓環重新塑造成商圈,在未妥善溝通的情況下,又加上政治選舉因素介入,圓環的新身分便產生了落差。

 

重新開幕後的建成圓環,原本內部的一些知名老店家,包括萬福號(割包、潤餅)、三元號(魚翅肉羹、魯肉飯)、龍鳳號(魚翅肉羹、肉捲)等,早已遷至鄰近重慶北路上開店營業,因此皆沒有進駐,始終處於虧損狀態。不但2樓無法利用,外觀以玻璃帷幕建成的新圓環,不管是附近老饕還是遊客都不買單,附近民眾認為新的圓環建築設計,並沒有考慮到經營小吃的需求,不僅空間動線十分狹窄,且玻璃帷幕的設計使得場館常因西曬而過熱,「內部悶熱,想在裡面吃東西也沒辦法。」原本進駐於一樓的20攤攤位,僅存6攤,最後圓環在2006年7月熄燈落幕。

 

2008年,郝龍斌上任,台北市政府宣布建成圓環內部將重新規劃並更名為「台北圓環」,於2009年6月22日重新開幕,希望結合文創推廣美食,捨棄小吃模式,改以流水席辦桌方式經營,但生意仍不見起色,為了吸引人潮,甚至還引進「人妖秀」。時任台北市長的郝龍斌表示:「圓環是老台北人共同的記憶,儘管過去經營團隊與建築並不是很契合,不過這次重新出發,絕對可以讓圓環風華再現,讓圓環成為台北市樂活、美食的休閒場所。」

 

不料,2年後,向北市府承租的華旭公司和實際負責經營的流水席公司,在租金認知出現歧異,二房東華旭公司主張圓環新增頂棚工程費應由承租的流水席公司承擔,因而片面將租金由每月新台幣25萬調高至50餘萬,雙方因此步上法院,導致於2011年5月1日再度熄燈歇業。2012年4月9日,由有「媒體教母」之稱的聯廣傳播集團董事長余湘與知名節目主持人于美人接手重新開幕。不過生意仍舊沒有起死回生,當地里長周志賢當時更直言,圓環因先天不良,根本不適合作為餐廳,一個大玻璃建築,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倒不如拆掉做為公園!」

 

柯文哲上任後,於2015年4月15日表示,「台北圓環」在2016年7月委外合約到期後便不再續約,改由台北市政府接管,朝拆除方向進行。台北圓環建物預定在2017年2月20日前完全拆除,之後,將斥資約新台幣1,900萬元把此地打造為「建成圓環廣場」,讓圓環裡的市定古蹟「防空蓄水池」重現世人眼前,地景廣場預定在2017年7月完工。(張雅貞/綜合報導)

 

知名製作人張哲生也於臉書上回顧圓環的老歷史。(翻攝自張哲生臉書)

 

建成圓環的美食是許多饕客兒時裡的好味道。(翻攝自台北市市場處)

 

建成圓環的美食是許多饕客兒時裡的好味道。(翻攝自台北市市場處)

 

圓環主建物拆除後,將在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前增闢成綠地廣場。(翻攝自台北市政府)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