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的反緬甸軍方集會,模擬政變發生的情景。(湯森路透)
緬甸政變至今2個月多,根據「援助政治犯組織」(AAPP)統計,截至11日,共有706人遭到軍政府殺害,3059人遭到拘留。
新聞稿指出,緬甸軍方與「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ce Army,KIA)、克倫族民族解放軍(Karen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KNLA)的衝突持續,許多當地平民為躲避戰火被迫流亡。
4月9日、10日,由「克倫民族聯盟」 (KNU)控制的在Papun區與緬甸軍方交火,2位民眾中槍;在勃固地區的良禮彬(Nyaung Lay Pin)的Kyaukgyi小鎮,那裏的人們緊張的看望天空,深怕受到戰機空襲。
緬甸軍方以大選「舞弊」為由發動政變,於2月1日逮捕翁山蘇姬與總統溫敏(Win Myint)等人,陸軍總司令敏昂來(Min Aung Hlaing)宣布接掌大權,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一年,自此抗議浪潮不斷,軍政府的鎮壓力度日趨殘暴,血染街道已成為日常,醫護人員、記者、無辜民眾接連遇害,連6歲的孩童也不放過。
中國與俄羅斯在緬甸動盪中扮演的角色引起外界矚目。隨著美國、英國、加拿大歐盟等國宣布制裁緬甸,中俄公開表態卻不願加入制裁的陣線中。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日內瓦論壇(Geneva forum)2月12日決議,要求緬甸釋放翁山蘇姬,然而,中國、俄羅斯卻稱與該決議案「無關」。
與軍政府長期友好的中國,官方媒體不願將軍方作為定調為「政變」,而是稱為「大規模內閣改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