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的糞便?還是幸福的晚餐?印度料理永恆不變的傳奇香料「阿魏」

劉孜芹 2023年01月23日 12:45:00
印度料理經常使用阿魏這款香料提味。(取自推特)

印度料理經常使用阿魏這款香料提味。(取自推特)

阿魏(Asafoetida)聽起來似乎其貌不揚,它是一種原產於阿富汗、伊朗以及烏茲別克斯坦的野生茴香植物,具有強烈的氣味。

 

印度人習慣將阿魏根部的樹脂用於烹飪,這種樹脂可以單獨保存,最常見的使用方式是,將它磨成粉末並與小麥麵粉混合,作為香料添加到料理中。

 

李時珍也曾在《本草綱目》中提及這種香料,他寫道:「夷人自稱曰阿(ㄜ),此物極臭,阿之所畏也」。

 

 

 

惡魔的糞便?

 

事實上,僅僅說阿魏「具有強烈的氣味」太過於輕描淡寫了,它的氣味之刺鼻,歐洲人乾脆給了它一個惡趣味的綽號:惡魔的糞便(Devil's dung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指出,不習慣阿魏味道的人可能對它強烈的氣味難以接受,聽說是一種硫磺以及洋蔥的混合惡臭,或像是腐爛的捲心菜,「就西方香料而言,阿魏(的氣味)可能太讓人震驚了」。而阿魏的英文名稱「Asafoetida」,其實就是「樹脂」(Asa),以及「惡臭」(foetida)的拉丁文合併。在印度,它被稱為「興」(hing)。

 

雖然阿魏是這麼的臭,但是The School of Showbiz Chefs的聯合創始人Siddharth Talwar以及Rhea Rosalind Ramji強調:「阿魏是印度所有烹飪的基調之母」。

 

這是因為,印度耆那教徒除了不吃肉之外,也不得食用洋蔥、大蒜以及生薑。因此,阿魏作為救贖,在有著宗教信仰禁忌的耆那教、馬爾瓦里語以及古吉拉特語等以素食為主的印度社區,提供了印度烹飪的口味多樣性。儘管印度料理的烹飪方式花樣繁複,各地也因宗教而有所不同,但恐怕在所有地區,阿魏是永恆不變的。

 

 

 

阿魏的歷史

 

一些學者認為,是亞歷山大大帝首先將阿魏帶到了印度。烹飪歷史學家喬普拉(Ashish Chopra)表示,學術主流論點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當年,在中亞的興都庫什山脈(位於現在的阿富汗)與阿魏相遇,並將其誤認為是稀有的香料植物「羅盤草」(silphium),這款植物與阿魏具有相似的特徵。

 

接著,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持續前進,「他們煞費苦心地將這種植物帶到了印度,結果卻發現這不是他們所期望的羅盤草。儘管如此,印度人就是遇到了阿魏;它來了,它留下來了。」

 

喬普拉教授補充說,阿魏也曾出現在一些希臘羅馬的烹飪料理中;不過並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如今,西餐中幾乎沒有阿魏的身影。

 

不過,隨著全球烹飪料理以及各地口味的持續變化,許多富有挑戰精神的廚師,正嘗試改用阿魏來發明新的料理;而不是傳統的洋蔥與大蒜。根據報導,阿魏可以增強燉菜與高湯之中、必不可少的「鮮味」感覺。鮮味的概念最早由日本人提出的,是繼甜、苦、酸、鹹之後的第五個味覺。

 

 

 

不只可以吃

 

阿魏的用途多元,也不只可以讓料理更美味、多樣化。根據國家醫學圖書館的資料,阿魏目前也常常被用作止咳祛痰藥、抗痙攣藥,或食用阿魏來殺死人體內的寄生蟲與蠕蟲。

 

更有趣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為了吃阿魏(無論是料理還是作為藥品食用)而購買它。非洲人與牙買加人有時會佩戴阿魏製作的護身符,認為它可以驅魔,或許是認為阿魏的惡臭能夠嚇跑魔鬼吧!

 

1918年在美國,也有人佩戴裝有阿魏的香囊或袋子,來抵禦西班牙流感。另外,在有機農業中,阿魏也被用作良好的殺蟲劑。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阿魏消費國;但印度的阿魏絕大多數都進口自阿富汗、伊朗等地。一直到最近,印度才開始種植自己的阿魏。約在兩年前,在喜馬拉雅地區較寒冷的沙漠一側,印度農民宣布他們正在嘗試種植自己的阿魏。

 

生產自己的阿魏可能要花費一些時間及金錢成本;不過如果印度成功培育出自己的產品,這意味著印度每年可以節省約1億美元的進口成本。而且,也許更重要的是,印度人可能會喜歡一種「完全來自印度的阿魏口味」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