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取美國技術受阻後 美智庫:中國轉向德國

陳品潔 2020年10月21日 14:00:00
習近平於2017年7月訪問德國會見德國總理梅克爾。(湯森路透)

習近平於2017年7月訪問德國會見德國總理梅克爾。(湯森路透)

在美國之後,中國為了達到「中國製造2025」的野心,將竊取科技的目標轉向德國。

 

華盛頓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近日報告指出,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德國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岌岌可危、策略資產(Strategic assets)掉價、流動資金短缺之際,中國趁此引入投資,以蒐集先進的科技及專利技術,對德國、美國及其他民主盟友構成重大安全威脅。

 

為了獲得權力與全球影響力,中國不僅要竊取他國技術,更將提出15年期的計畫「中國標準2035」,讓全世界採用中國的製造、運輸、物流架構,讓其為中國所控制。

 

報告指出,無論是中國的國企與私人企業,皆由中國工業戰略所決定方向,以國家為主導,透過補貼、合資企業等手段,強制外企轉讓技術。不同於其他企業須為利潤而考量,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企業「不太需要擔心得馬上獲利」。

 

 

德國對中國相對友善 比華府更配合

 

報告分析,德國是一個相對容易的目標,柏林比華府更願意與北京合作,德國又比其他歐洲國家對中國更友善。目前有超過25個中德合作園區,有4個還正在建立中。

 

在2019年9月,德國杜伊斯堡宣布華為是「建立首個歐洲智慧城市項目」的合作夥伴,「在智慧政府事務,智慧港口物流,人工智慧教育,5G和寬頻領域上深化合作」。

 

中國標準已在鐵路、物聯網展開

 

以中國高鐵發展為例,報告指出,在中國政府大力支持與補貼下,中國企業「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日本、德國的鐵路技術,縮小與德國的差距,藉此跨足這個激烈競爭的市場,從中定義高速鐵路技術的相關「標準」。

 

中國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物聯網,在亞洲稱霸之後,更準備進軍歐洲。

 

 

阿里巴巴集團標準化部和旗下物流公司「菜鳥網絡」,2018年更與中國國家物流平台(LOGINK)、國際港口社區系統協會(IPCSA)合作,建立的國際物流可視化任務組(Logistics Visibility Task Force,簡稱Task Force),並制定「智慧物流的國際標準」(global intelligent logistics),德國漢堡港、荷蘭鹿特丹港、比利時安特衛普港皆參與其中。

 

全球物聯網產業的生產、運輸、貿易將越來越依賴中國的平台,使北京足以蒐集並制定現代工業的資訊與準則。例如:中國國家物流平台將用戶劃分為不同信用等級,中國政府則可以操作不同信用等級用戶所接收到的訊息。

 

重點投資中國製造2025」關注領域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德間貿易、投資數字驟增。中國在2015年正式發布「中國製造2025」計畫後,關鍵領域的投資比例持續顯著增加。


研究發現,2014年至2017年間,中國在德國的收購案與「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領域保持一致,包含節能和新能源汽車(20.5%)、電氣設備(18.8%)、生物醫學和醫療設備(16.1%),以及高科技機械和機器人技術(15.2%)。

 

中國在德國2008到2020年的風險投資項目中,包含機器人技術(40%)、生物醫學(17%)、金融與金融科技領域(12%)、運輸領域(7%)。

 

 

報告提出,「中國製造2025」還包含讓軍事與民用工業同步升級,也是中國的「軍民融合戰略」。該戰略往往被包裝成中國控股公司、有限合夥和子公司之中,以順利推動收購案,並淡化解放軍及中國政府的背景。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