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看得到卻用不到的痛!早期乳癌治療大多無健保給付 平均一年藥費破百萬

邱家琳 2023年11月29日 16:30:00
乳癌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取自 Pexels)

乳癌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取自 Pexels)

根據衛福部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2021 年共診斷 15,448 例,遠超過肺癌、大腸癌的人數。近年來,台灣乳癌還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好發年齡比歐美提早 10 歲,嚴重影響女性的職涯與生育規劃,但早期乳癌藥物大多沒有健保給付,平均一年花費破百萬元,自費負擔相當大,成為病友看得到卻用不到的痛。

 

隨著新藥新科技發展,早期乳癌治療有越來越多選擇,對於病友的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都大幅提升。然而,自從 2010 年健保放寬標靶藥物「賀癌平」(Herceptin)用於早期乳癌給付後,就沒有其他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病友必須自費使用治癒效果較好、復發風險較低且副作用較少的新藥,但不是所有人都付得起高昂醫藥費,部分病友只好用健保藥物或放棄治療。

 

根據乳癌病友協會在 2022 年醫療滿意度需求調查,發現超過 7 成的乳癌病友願意自費治療藥物,主要是考量新藥治療效果好、副作用較少,還可縮短治療時間,但高達 69.1% 的病友認為自費用藥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更別說有 47.1% 的人被迫中斷原本的工作,財務壓力更大。至於預後良好的病友,約有 55.4% 會重返職場。

 

乳癌病友協會在國際乳癌月舉辦防治宣導活動,呼籲「早篩早治療」。(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早發現早治療卻自費負擔大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分享三個案例,一位年僅 30 初頭的女性,在 2022 年底發現自己罹患惡性較高的早期 HER2 陽性乳癌,父親匯 20 萬醫藥費給她,並詢問她夠不夠用,她告訴父親,至少還要再匯 5 次、每筆 20 萬的醫藥費。另一位 37 歲的新婚女性,今年 9 月檢查出乳癌,不僅要負擔百萬醫藥費,還有未來每年保管冷凍胚胎的費用,避免錯過生育時機。

 

還有一位 45 歲的早期乳癌病友向黃淑芳沉痛地說道:「我自費健檢發現乳癌後,為了盡快回歸職場,使用治癒率好、療程較短的藥物,健保卻沒辦法幫我分擔費用,這對我何其殘忍。我應該要慶幸早發現早治療,還是我應該等到復發轉移、變成晚期呢?」

 

黃淑芳表示,當醫生說有治療效果好、副作用較少的藥物,多數病友只要經濟狀況還行、有保險,都會考慮自費使用,畢竟錢再賺就有,免得人生留下太多遺憾。但目前健保給付的藥物真的太少,一年花費百萬是很可怕的事情,罹患早期乳癌的姊妹們都期盼獲得更有效、更方便的治療。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健保沒有跟上現在醫療科技更新的速度!」黃淑芳坦言,台灣長期在健康照護的投資不足,醫療健保支出也沒有合理的成長,造成「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情況。早期乳癌的治療藥物無法快速納入健保,讓許多病友放棄治療或面臨財務危機,若健保擴大給付,早期乳癌病友都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

 

 

癌症自費治療引發「財務毒性」

 

在癌症治療中,常有噁心、嘔吐、掉髮、皮膚紅癢等副作用,但隨著醫藥科技不斷創新,藥費越來越高昂,病友也會出現「財務毒性」的症狀。為了節省開銷,病友可能會不遵照醫囑服藥斷藥或自行減量,開始賣房、到銀行借貸金錢,接著減少日常休閒娛樂的花費,造成焦慮、壓力大或情緒低落等情況。

 

依據美國 2016 年研究顯示,有 1.7% 的癌症病友在確診五年內申請破產。從癌症希望基金會在 2022 年的「癌友自費調查」也可以看到,台灣約 2 成癌友自費超過 100 萬元,而同年主計總處統計,一般家庭家戶儲蓄為 27.4 萬元,換言之,若家中有人罹癌,將由平民變成「貧民」。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從國家的健保制度與保險政策中,也能看到「財務毒性」的影響,讓病人無法獲得及時適切的用藥。癌症新藥從送審到正式納保的時間長,平均要花 787 天,中位數為 552 多天,給付條件也有很多限制,這與健保有總額限制,只能選擇迫切需要用藥的人有關。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取自癌症希望基金會臉書粉專)

 

嚴必文也提到,在國際上,乳癌治療藥物開放乳癌早期病友使用,在台灣卻限縮適應症,可能第二期或第三期病友才能使用,有些病友寧可晚一點發現,才能獲得健保給付,但乳癌在早期發現、接受適切的治療,其實對病友的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更好。

 

 

癌友不住院治療就無法理賠

 

然而,健保不給付的藥物與治療,商業保險也難以補位,無法減輕早期乳癌病友的財務負擔。在許多實支實付的保單中,以「不住院就不理賠」的條款限制理賠,但隨著醫療科技發展,許多癌症治療不需要住院,造成病友無法申請保險理賠,引發不少理賠爭議。

 

據健保署統計,癌症病人醫療費用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住院治療逐年轉移到門診治療,2022 年重大傷病癌症醫療費用約有 65% 發生在住院,但到了 2022 年已經降低到 45% 於門診或居家接受治療。

 

癌症治療趨勢已從住院轉向門診。(取自 Pexels)

 

嚴必文認為,保險業者應注意到癌症走向門診治療的趨勢,金管會也有責任來協調目前的理賠爭議。即便最後保單無法全額實支實付,但只要多一些分攤,對癌症病友來說,都是善意、友好的回應,否則雙方各自堅持,問題仍會繼續卡住,保險業者目前還在研議討論中,預計今年底會有答覆。

 

「長期來看,這也突顯商保無法補位健保的狀況。」嚴必文表示,健保署目前釋出善意,可以提供保險業者相關的數據,讓保單進行調整與配合,進而承接健保的缺口、對應到民眾的需求,避免發生保單無法與時俱進的問題。

 

訪談最後,問及如何讓癌症病友獲得最佳照護,嚴必文坦言,癌友在治療上應獲得及時且適切的用藥,因此健保體制要盡快改革、合理挹注更多資源,如推動癌症新藥基金,政府也要思考商業保險如何做好補位角色,還有治癒後的癌友回歸社會與家庭後,能否獲得日常照護、復健與營養諮詢等服務。

 

嚴必文也提到,在治療結束後,癌友重新回到社區與職場才是生活的開始。癌友難免會擔心病情復發、不曉得在飲食上要注意些什麼,但到醫院看診詢問,又需要額外花時間等待,因此國健署從 2006 年起補助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推動「癌症資源中心」,至今已有 104 家醫院成立,讓癌友能獲得衛教資訊、心理支持與照護資源。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