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哭有兩種!你是越哭越慘?還是越哭越好?

林仁廷 2021年02月04日 21:00:00
(取自 2015 © Daniel Eliasson, Sad @ Flickr, CC BY-SA 2.0.)

(取自 2015 © Daniel Eliasson, Sad @ Flickr, CC BY-SA 2.0.)

嬰兒多以哭聲表達需求,我當奶爸照顧孩子時,每天聽聞哭聲,白天哭、晚上哭、半夜哭、不定期哭、嚎啕大哭……,慢慢也分辨出哭聲裡的不同意義:累了想睡、尿濕、身體不舒服、肚子餓、易被驚嚇的特質、或就是想哭……。哭是與生俱來的需求表達,社會化後卻不再哭了。

 

「你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每次我問來諮商的案主,許多人都想很久,彷彿那是遙遠的過去。

 

「哭」是人類最初的情緒表達,告訴照顧者他有什麼需要,然長大後卻被禁止了,說這樣羞羞臉,真是奇怪。

 

其實哭哭有兩種,有時候是種宣洩、釋放,有時卻越哭越傷心、不可自拔,到底它與情緒表現的關係是什麼,每個人都需要知道。

 

哭哭有兩種意義,你必須知道它

 

嬰兒的「哭」是呼喚照顧者前來的訊息,有些人認為不要理會哭聲以免被孩子操弄,這種論調我不贊成,反而建議在能力範圍內盡量回應,因為孩子即使尚未發展意識,也能感應是處在「一段關係」裡,他的呼喚得到回應而滿足,照顧者也收到孩子平穩下來的回饋,彼此產生有安全感的親密連結。

 

委屈掉淚、紅眼眶、哭不停,哭是情緒的釋放,「哭」到底好不好?不能單就表象判斷,而是像嬰兒的哭一樣,背後有不同意義。

 

我把「哭」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自己哭自己的」,像不被理會的嬰兒,沒人與他連結,躲在自己世界的哭;第二類是「關係裡的哭」,有人看見、有人回應,釋放情緒時被關注、被接納、被理解。前者越哭越慘,後者則越哭越好。

 

第一類:自己哭自己的,缺乏連結、孤單無依

 

自己哭自己的,沒人看見與理會,缺乏連結、孤單無依,不在一段關係裡,躲在自己世界的哭,又往下分為兩種。

 

1. 絕望的哭

 

當人感覺不到希望,越哭越無助、陷入漩渦不能自拔,帶有驚慌、無助時,這個哭是絕望的:他不期盼會有人回應。這不是情緒發洩,他會從哭聲中譴責自己沒用、軟弱,對自己又落井下石,越哭越慘,負面感受一直滾雪球,越慘又越哭,停不下來,越哭越陷入自憐與自責的矛盾深淵。

 

2. 快閃的哭

 

因為領悟「放棄吧,沒人會理你」,於是哭一哭快速擦乾眼淚,心一橫把感受關得更緊、不讓人靠近,先拒絕別人就不會被拒絕,強迫症似只依賴自己。情緒壓抑原意是為了應對艱苦環境所產生的短暫堅強,但是長期如此就會爆炸,因為被壓抑的情緒不會消失,最後變成絕望的哭。

 

「自己哭自己的」就是哭辛酸的,既然哭沒人理、沒人來敲門,很多人乾脆把哭泣封印、壓抑情緒,反正沒人來敲門。

 

 

幫助方式:關心、等待與陪伴

 

要破除這種狀態,要鍥而不捨地對哭的人敲門。敲門的方式,是輕輕的一句關心,「你還好嗎?」然後等待與陪伴。另一種方式是針對他的情緒反應作現場報導:「你的眼眶紅紅的耶……」、「我看見你的雙拳緊握……」,或者更直接一點說:「我感覺你很孤單,我感受到了。」

 

這些話表示你看見了他,願意與他連結,當壓抑的滿水位被賦予洩洪的正當性時,就會自動哭出來,一開始一點點,接著就唏哩嘩啦。若是當事人越哭越慘,但彼此不熟,則先轉移話題或幽默解嘲,暫時帶當事人脫離哭的負面循環。實際怎麼做還得視當下環境及兩人關係決定。哭是很好的情緒突破,我們只需陪伴,靜靜地聽、遞衛生紙就好。

 

第二類:在關係裡的哭,被理解、被接納

 

在關係裡的哭,這是心疼自己、是被理解而安心、是被接納而有安全感、是釋放情緒而放鬆的哭。

 

在一段關係裡,我的哭有人看、有人知道、有人接應,哭便是好的宣洩,是種療傷,就像歌手庾澄慶唱過的一首歌〈想哭就到我懷裡哭〉:

 

想哭就到我懷裡哭

oh 就像一切都不會結束

讓彼此感覺不那麼孤獨

想哭就到我懷裡哭

 

更神奇的是,好好哭完之後,情緒通暢了,一切都會明朗,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親人過世後,能不能常哭呢?

 

把兩種哭哭應用到日常生活,那麼,「親人過世的失落情緒,能不能常哭呢?」。

 

傳統的應對方式是「不要哭,太傷心的話,逝者會擔心你而無法離開陽世……。」強調越是重要的人越應該強顏歡笑,壓抑傷心,等到逝者安心上路後,留下來的人也將淡忘、深藏難過,逝者回來托夢時才會放心。

 

以上種種皆屬民間傳說,實際上應該是古代人還沒有心理學,又怕留下來的人哭壞身體,所想出來的止哭、止傷心說法,仍然是壓抑的一種。

 

想讓過世親友一路好走,哭還是不哭呢?

 

家人們一起聊聊,一起分享「在關係裡哭」,不必斬斷與逝者的回憶,雖然人不在了,但過去的情感都能藉著家人間敘說復甦回來,讓逝者永存心裡,讓留下來的人不會孤單,轉換失落的痛。

 

其實,把傷心攤在陽光下,不要各自悲傷,不要自己哭自己的,而是製造機會一起分享「在關係裡的哭」。陪傷心的人一起傷心、一起哭,不用阻止,不必斬斷與逝者的回憶,雖然人不在了,但過去的情感都能藉著家人彼此敘說復甦回來,讓逝者永存心裡,讓留下來的人不感孤單,使失落的痛有所轉換。

 

安慰失落的人,別讓他「自己哭自己的」,反要陪他一起懷念逝者。在悲傷輔導時我都鼓勵家人分享逝者的照片,一起整理出他的專屬相本,互相講述與豐富對逝者的回憶,他仍是家裡的一份子,無論生死,彼此心裡都還有連結,在連結的關係裡哭就是釋放,就是療傷。

 

下回遇到朋友哭泣,別急著叫他「不要哭」,倘若可以,就陪在身旁,不讓他孤單地躲起來哭,提醒他「我還在」。讓他感受支持和陪伴,在你們的關係裡好好地哭,之後便會恢復力量繼續前進。

 

TIP 進行哭的探索

 

「看電視電影的劇情令人想哭。」因為我們不擅長為自己哭,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淚。下次落淚的時候,趁機探索一下為什麼哭吧,找出自己隱藏的情感。

 

*本文摘自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新自然主義出版。

 

 

【作者簡介】

 

林仁廷

 

現為諮商心理師。

工作迄今 20 年餘,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服務對象包括大專生、青少年、特教生,年齡從幼稚園到 70 多歲都有。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家庭主夫,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旅行、動漫兼畫畫、攝影、社會觀察與寫短篇小說。


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林仁廷諮商心理師「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演講活動

 

● 活動時間:3/13 下午 2 點

● 活動地點:台中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話報名:02-2392-5338 分機 16

● 網路報名:https://forms.gle/mmXWWrnpsv81CCkt6

● 演講內容:林仁廷諮商心理師演講「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特別從心理師的個人故事串連以下三大概念:1. 重新找回對自己的正確評價。2. 認識情緒、偶爾任性。3. 接受脆弱再勇敢。邀請你一起來聆聽,重新詮釋人生的自在。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