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碳排放視角: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 成中美競爭的一條戰線

 

沈聯濤

● 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所傑出研究員

 

肖耿

● 香港國際金融研究所主任

●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

 

在美國為扭轉其氣候變化政策做準備之際,中國已經顯著升級了其綠色發展政策與實踐。 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已經成為世界上這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競爭的又一條戰線。誰將首先衝刺零碳排放終點線?

 

美國準總統拜登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新政府旗開得勝的執政計畫。 拜登承諾在就職的第一天美國將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並誓言將減少排放和發展清潔能源的努力作為其政府經濟決策的核心,其目標是讓美國不遲於2050年實現零淨排放。為確保達到目標,他成立了新的白宮氣候政策辦公室,並任命了一支由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組成的重量級團隊,包括邀請前國務卿約凱瑞(John Kerry)擔任美國氣候變化政策國際特使。

 

同樣,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承諾中國將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在最近的全球氣候雄心峰會上,習主席誓言到2030年將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準「至少減少65%」,而這比中國先前設定的到2060年「達到減少 65%」的計畫又前進了一步。

 

實現這些目標的經濟成本不會太高。 按能源轉型委員會估計,到2050年,中國的零碳經濟成本將不到GDP的0.6%。 根據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的推算,美國僅以GDP的0.4%的成本就能成功達到目標。

 

但是,即使美國和中國朝著同一終點目標競賽,他們也會走完全不同的道路。 例如,鑒於中國在恢復植樹造林方面的豐富經驗,它可能比美國更關注通過自然固碳的路徑來達到目標。 中國領導人已經承諾在未來十年內將森林覆蓋面積增加60億立方米。

 

而且,中國已經比美國更加詳細地規劃了其綠色發展路線。 中國領導人已將氣候目標納入其更廣泛的經濟發展藍圖中,包括「中國製造2025」戰略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目標。

 

中國經濟規劃部門認為,其碳中和願景是向高品質增長與發展轉變的基礎。 按照這一政策方向,中國能源基金會最近發表了一份報告,研究了實現碳中和承諾,並同時實現政府對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願景的具體可能的途徑。

 

如果美國要在本世紀中葉之前實現碳中和,拜登政府將必須採取類似的全面且系統的政策措施,包括創造就業機會和確保技術創新。 儘管拜登似乎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他將在許多方面不得不從頭開始。 在過去的四年中川普總統不僅沒有採取任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行動,反而採取了退步的破壞性政策,包括制定降低環境保護標準的法規。

 

好消息是,拜登擁有一個有助於其施政成功的框架: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的「零碳行動計畫」。 與中國的戰略非常相似,這個計畫也聚焦於六個主要的能源密集型行業,即發電、運輸、建築、工業、土地使用和材料,這些正是貢獻碳排放和導致自然資源退化的主要領域。

 

但是,與中國不同,美國具有聯邦制結構和民主政治體制。而執行像零碳行動計畫這樣的公共利益策略不僅需要強大的聯邦政府領導力和大量資金,而且還需要與州等地方政府的緊密合作,以及私營部門的參與和廣泛的公眾支持。

 

此外,為了實施大膽的改革,拜登政府將必須克服來自共和黨人的抵抗,共和黨人既反對強烈的氣候行動,又出於意識形態原因而反對產業政策。 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也可能對拜登的氣候行動提出法律挑戰。

 

回到中國的經濟決策,其實並不是純粹的自上而下的簡單行政過程。 相反,中國的經濟成功得益於地方試驗,包括對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的不斷適應以及將成熟發展經驗的廣泛推廣。

 

儘管中國背負專制的聲譽,但其決策過程實際上包括系統的回饋機制,使領導人能夠瞭解及回應公眾的需求。 例如,在每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的中央與地方領導會一起討論並確定下一年的政策和目標。在此期間,中央部門的工作組會與地方官員進行磋商,以對當地情況有一個清晰的瞭解,並同時徵求外部專家的意見,包括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有關中國發展與政策的分析。

 

在目前的中國,市場提供了另一個重要的回饋機制。 與國外的普遍看法相反,市場在分配資源、創造就業、協調供需、促進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且不斷擴大的作用。 特別是中國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不僅要求GDP增長,而且還要求更好的生態環境。

 

總體而言,中國的中央集權治理體系讓其領導人比美國更容易實施大膽的改革及全面且長期的計畫。 但是,中國的體制在深入理解能源密集型經濟活動的規模、範圍和成本等技術層面,特別是在比較與綠色能源、材料、運輸系統、工業和農業技術、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相關的全生命週期成本方面,還面臨複雜嚴峻的技術挑戰。

 

而在這些技術領域,中美可以展開 「建設性的競爭」,美國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互惠」協定模式對中國提供説明。 正如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最近指出的那樣,美國不應該在「中國所做的任何事情」上要求互惠,而是應該「以美國最強大、最有競爭力的產業和領域為參照向中國提出互惠協議」以便達到「最大杠杆」效應。 這可能意味著與中國分享有關綠色發展技術的知識,以換取更高的透明度和更高並共用的綠色發展標準。

 

個別國家在政策領域的進步通常難以讓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受惠。 但是,如果中國和美國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到本世紀中葉可以達到零淨排放,那將會惠及我們每一個人。一場建設性的互利競爭,而不是一種你死我活的激烈爭鬥,將使兩國更快地衝刺零淨排放終點線。

 

(本篇由PS官方提供翻譯,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Sino-American Race to Zero》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