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權力視角:中俄積極培養銳實力 世界準備好了嗎?

沃克(Christopher Walker) 2018年02月09日 07:00:00

 

沃克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研究與分析副主席

 

近幾年來,俄羅斯和中國在「軟實力(soft power)」的競技場上投入大量資源。美國政治學家奈伊(Joseph S. Nye)提出「軟實力」一詞,被認為是指「能夠透過吸引力和說服力來對影響他人」。無論是直接或是間接影響,中俄兩國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透過媒體、文化、智庫、學術和其他領域增加對全球的影響力。

 

中俄的影響力超乎學者假設

 

然而包括奈伊本人,中國和俄羅斯讓觀察家摸不出頭緒的是,這兩個專制政權誠然投入巨額資金,在國際上的立場也愈顯獨斷,不過軟實力依然嚴重不足

 

中俄兩國在全球公眾輿論調查及軟實力指數方面往往表現不佳,促使外界更堅信吸引力和說服力兩者與專制主義互不相容。在國際上,獨裁者並沒有「贏得人心」。儘管如此,現在俄羅斯、中國和其他資源豐富、野心勃勃的政權跨越國界的影響力遠勝過以往,主要管道也並非奈伊所謂的「硬實力(hard power)」,像是軍事力量或原始經濟制裁。

 

可以肯定的是,俄羅斯過去10年來多次動用武力,好比在喬治亞、烏克蘭和敘利亞等國,但俄羅斯的戰鬥機和坦克並沒有提升莫斯科的全球影響力。同樣地,中國也在南海和中印爭議邊境地區展示軍事力量,但就像俄羅斯,過去10年來中國一直更積極發揮其他形式的影響力。

 

理論派因此陷入一個困境:這些政權並非主要依靠硬實力,也並未成功建立起軟實力,卻仍然能在國外發揮真正的影響。有鑑於世界各地極權主義復興,現在正是反思這項再明顯不過的悖論的時候。

 

披著「軟實力」外皮的極權政府

 

《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最近指出,中國「試圖在海外建設軟實力」時,需要「循序漸進,多採用互惠的方法,而非以威權相逼。」在最近一篇評論中,奈伊也提出類似觀點,稱「如果中國放鬆黨對人民社會的嚴密控制,中國提升軟實力的道路會來得更加輕鬆。」同樣的結論也適用於俄羅斯和其他國家。

 

比起開放、獨立文化和人民社會,這些國家更注重政府控制,而他們所忽視的正是構成軟實力的關鍵要素。

 

但苦口婆心地勸誡中國或俄羅斯必然毫無效益。這些政權不惜一切代價都要維持自身控制權,而任何重要的自由化行動都會損害此一目標。

 

這裡的分析出現一個陷阱,那就是以為這些專制政府,這些為了保住國內權力而壓制政治多元化和言論自由的政府,在國際上的表現會有所不同。這些政權聰明採取了軟實力的某些形式而非實質內容。「銳實力(sharp power)」是理解他們目標的更好說法,關鍵點包括對外審查、操縱和干擾,而非吸引力和說服力。

 

儘管「資訊戰」是專制者的常態表演,但本身並不足以概括「銳實力」。專制政權所採取的絕大多數行動都不屬於這個概念的界定範疇,無論是中國在拉美的行為,或是俄羅斯在中歐的活動都不是如此。就如我同事和我在2017年12月報告《銳實力:崛起的專制主義影響》(Sharp Power: Rising Authoritarian Influence)中所描述的那樣。

 

民主國家需跳脫軟實力框架迎戰

 

現在從結果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冷戰結束後就一直存在的錯誤觀念。當時傳統分析認為專制政權最終會達到自由與民主。將近30年前,在冷戰結束、美國成為全球霸主以及出現軟實力一詞時,政治人物和分析學者並沒有針對現今控制俄羅斯和中國的政權充分思考過。

 

就像我的同事路德維希(Jessica Ludwig)和我在(2017年)11月《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所表達的,「從民主國家依賴軟實力這個框架就可以看出他們對惡意銳實力的轉變根本有恃無恐。」那些認為專制政府的作為是「為了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分析家並沒有抓住重點,他們的「錯誤解讀可能導致人們永遠陷入虛假的安全感當中」。

 

要採取適當的對策就得先作出準確的判斷。專制政府做事並不會按照民主國家的規矩走。有系統的鎮壓一直是專制政權的代名詞,而他們所創造的「銳實力」不能硬是被塞進令人感到熟悉且放心的「軟實力」框架中。如果沒有更加精確的術語來描述這情勢,全世界的民主政體將很難應對這些國家日益多元化的影響。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Point of Sharp Powe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