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人工智慧視角:阿里巴巴、騰訊發展神速 中國將出現AI矽谷

 

菈柏爾
●盧森堡中央銀行前經濟學者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張海揚

●甘迺迪政府學院​畢業

 

布勞斯坦

●甘迺迪政府學院貝爾中心研究員

 

 

人工智慧(AI)的矽谷即使還沒出現在中國,但距離那一天也不遠了。小米、百度、滴滴出行,美團和今日頭條等科技企業都將總部設在北京。中國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位於杭州,另一家在人工智慧上投入鉅資的跨國企業集團騰訊則位於深圳。騰訊的股票總市值已經高於奇異(General Electric),而百度則早就超越了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中國吸收技術快 隱私存取限制少

 

中國之所以有機會引領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是因為中國採用新技術的速度非常快。就像印度的數百萬消費者跳過室內電話和行動手機,直接從無電話來到智慧手機一樣,中國消費者現在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形,並採用了各類新技術。比如中國消費者已經跳過信用卡,直接使用電子支付平台。當Apple Pay還在美國掙扎追求市占率時,騰訊每天進行的無現金交易已高達6億美元之多。

 

騰訊以及其他中國企業的大規模集中式平台讓他們在人工智慧研究和開發方面享有優勢,允許他們產生並收集大量資料,以完善自身的機器學習演算法。這些平台也享有近乎壟斷的勢力,這有助於他們未來從人工智慧應用程式獲利。

 

此外這些中國企業也從中國的隱私文化規範中受益。在西方,隱私被視為個人對私有空間所擁有的權利,此概念亦延伸至個人資料方面。這種隱私概念對個人有益,在某種程度上對社會也有好處;但對於人工智慧開發人員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因為他們苦於搜集所需的資料來訓練自己的演算法。

 

相反地,在中國文化中大家會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隱私,將其視作一種偷偷摸摸的行為。他們認為一個誠實的人在公眾面前應該沒什麼好隱瞞的,所以中國消費者往往樂於交出他們的資料。與已經採用「資訊權」的印度和將「被遺忘權」寫入法律的歐盟不同,中國的資料隱私問題目前還未進行過任何認真的討論。

 

這對中國的科技企業來說再好不過了。中國的法律框架允許科技公司針對各類目的,收集各種使用者資料,例如建構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這類社會評分系統。

 

中國投資風險高 儲蓄報酬率低

 

儘管如此,國內外的有限融資和投資機會可能會削弱中國在人工智慧以及相關領域的發展情勢。中國存戶不太願意將錢存入中國的銀行,因為通膨率比存款的實際回報率還高。此外,考慮到中國消費價格波動較大,許多人都不想長期擱置儲蓄。

 

另外,只要中國的經濟成長率系統性地高於股票市場表現,就沒有理由去投資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Shanghai Stock Exchange Composite Index)。投資者一直都擔心2015年的股災會重演。當時政府出手干預市場動盪,股價大幅下跌並歷經好幾次暫停交易。政府確實成功穩住股價,卻是為股票經紀人創造額外激勵機制,同時禁止賣空並對賣出股票設置一定門檻,才能達到此效果。

 

第三個問題是住房價格的持續穩定上漲,擴大所有風險資產的投資風險。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如今發言要求警惕「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因為在中國抵押貸款推動下不斷成長的家庭債務,可能導致資產價格突然崩潰。

 

最後一個問題是中國企業所面臨的海外投資限制。除了中國政府自身的資本管制外,針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產業,美國政府一直考慮向中國投資施以更嚴格的限制,特別是那些與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相關的產業。事實上美國的監管機構最近就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了阿里巴巴收購速匯金(MoneyGram)的提案。

 

西方需降低合作風險

 

中國領導下的人工智慧革命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從西方的角度來看,這為與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具活力經濟體的廣泛合作打開大門,引領中國更深入地走入規則為準的國際秩序之中。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的領先地位,很可能會引發中國企業與國外監管機構之間更多衝突。中國的科技龍頭正朝全球擴張,他們對資料收集和隱私的處理方式有可能讓其他國家左右為難。而西方面臨的挑戰將是如何在降低與這個不自由國家做生意的風險時,又不至於丟失來自中國的投資和創新。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Rise of Silicon Chin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