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鐘和
●高麗大學經濟學教授、亞洲研究所主任
●著有《教育的重要性》
亞洲正在迅速變老:到2040年,該地區16%的人口將超過65歲,較2015年7.8%的比率倍增。健康壽命預期的增加是一個積極的發展趨勢,因為這一人口變化已對許多經濟體造成嚴重的威脅。
不間斷地供應年輕熟練工人,是過去30年來亞洲經濟迅速擴張的關鍵原因。但擴張過程還沒有結束,中國、越南等中等收入國家現在卻面臨著人口加速老化的局面。在南韓,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將在2017~2030年間減少10%。
在這一背景下,除了移民之外,保持勞動力供給的唯一辦法就是讓人們在到達傳統退休年齡後繼續工作。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亞洲年長者仍在工作。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2016年南韓65~69歲階層的工作人口比率高達45%,70~74歲年齡階層比率高達33%。
不幸的是,許多年長工作者從事的工作薪酬很低。而南韓年輕人失業率不斷上升的情況表明,年長者可能會奪走年輕人的飯碗,而不是和他們一起工作——這嚴重不利於讓更多年長南韓人參與勞動力大軍的目的。
另一個問題是年輕工作者一般比年長者生產率更高。企業層面的研究表明,各地工人生產率最高的年齡段是30~45歲。因此,年長勞動力比率的提高導致美國各州、全國總體生產率下降。
這不難理解,年長工作者出於他們豐富的經驗可以提供很多貢獻,包括溝通和解決問題等重要職場技能,但他們的體能和認知能力一般較差。此外,他們也缺乏資訊、通訊技能等能力,這妨礙了他們適應新科技的能力。而科技卻是當前經濟命脈。
在這一背景下,不但要確保所有工作者,不論年輕、年長都能找到高質量的工作,還要提高年長工作者的生產率,這一點至關重要,而新技術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例如,醫學和生物技術發展有助於阻止工作者體能、認知能力的下降。
與此同時,機器人等技術正日益取代人力,這意味著人類工作的體能要求降低了。這些技術的潛力在德國、日本、南韓等國家尤其巨大,在這些國家,勞動力正在迅速變老,自動化的部署速度也特別迅速。
但年長者要想在新經濟中獲得高質量工作崗位,就需要能獲得更有效的終身學習計劃,讓他們能夠不斷地更新技能,跟上技術變化。這些培訓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透過各種管道實現——包括私人企業和工會。
年長者應該得到鼓勵去抓住這些機會,即便這要求他們暫別全職工作(儘管在職培訓也是可取的選擇)。事實上,在日本和南韓,中年、年長工作者參加在職培訓的比率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如美國和芬蘭,這代表改進空間仍很大。在這方面,政府可以考慮提供教育券,讓工作者用來支付支援多重工作的培訓,而不是專註於專門的職業或公司相關的技能。
需要獲得最新教育和培訓計劃的不僅僅是年長者。年輕人也需要更好地為迅速變化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低質量的基礎教育讓學生無法獲得繼續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好處。在許多亞洲國家,正規教育體系常常無法訓練出能滿足就業市場所需高認知、技術能力的人。
要滿足這些需求,各階段教育、培訓必須要能為學生提供「明天的技能」。在人工智慧時代,這些技能包括非常規認知、交際能力、解決問題、批判性思考、合作和溝通的等,許多年紀較長、經驗較豐富的工作者都有這些能力。
人口迅速變老毫無疑問對亞洲長期經濟前景構成嚴重威脅。但這也是一個擴大勞動力儲備、利用年長工作者現有技能的重要機會。只要採取正確的政策,亞洲國家能夠降低人口老齡化的風險,讓「銀髮紅利」具更高生產率、更強恢復力與動力。
(原標題為《Making the Most of Asia’s Aging Population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