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尼爾
● 高盛資產管理前董事長
● 英國前財政大臣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榮譽經濟學教授
許多人將對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迄今10周年發表評論,所以我將針對全球經濟發表看法,經濟脆弱程度將超乎不少人想像。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統計,全球平均實質GDP成長率在2000~2010年間為3.7%(3.7% in 2000-2010),若金融海嘯發生可以攀高近4%。近10年的全球平均年成長率約3.5%,低於2000年代的水準,但高於1980、1990年代。
在我的認知下,中國在近10年對全球經濟貢獻度頗高,在2008年底GDP為4.6兆美元,迄今已經暴增3倍(tripled)至13兆美元。這10年期間成長的8兆美元對同期全球GDP成長貢獻度超過一半。
我長期主張,全球兩大經濟體美國、中國的不平衡導致金融海嘯。2008年美國經常帳赤占GDP比重約5%(5% of GDP)(2007年部分季度更接近7%),同期間中國則維持高經常帳盈餘,占GDP比率約9%或更高(9% or higher)。
金融海嘯之後,我預估美國、中國未來10年內將在某一程度上互換轉換。中國必須減少儲蓄、增加花費,美國必須增加儲蓄、減少花費。以當前兩國經常帳狀況觀察,雙方都有明顯改善空間。
2018年中國經常帳盈餘占GDP比率將降到5.1%(5-1% of GDP),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國GDP已經倍增。同樣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的聯邦赤字占GDP比率約2~2.5%,符合經濟學家認可的可持續發展的標準2~3%。
其他全球數據卻不怎麼樂觀。時序拉回至2008年,歐元區的經常帳赤字占GDP比率約1.5%,同期德國經常帳盈餘占GDP比率高達5.5%。不過,德國龐大盈餘就是歐元區其他國家擁龐大赤字的來源,這股龐大不平衡勢力導致2009年後爆發歐元危機。
不過,德國經常帳盈餘之後仍一直壯大,占GDP比率達8%。歐元區目前經常帳盈餘占GDP接近3.5%,這或許與幾個地中海國家數年來疲軟內需有關。這代表著不穩定性仍潛伏在未來中。事實上,義大利溫水煮青蛙般的危機(slow-brewing crisis)是最可能爆發的。
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是金融海嘯前最明顯的經濟現象,這一切都起源自金融業發明出越來越複雜的全球儲蓄循環方法。10年過去,海外的富豪買家龐大的購買力進入許多世界級大都市,如倫敦、紐約、雪梨、香港,這些城市的房價已經漲到僅有一小部分民眾能夠負擔。
不過2018年來,這幾個或其他大城市的房價已經出現下滑跡象。這簡單反映出市政府祭出的打房措施,主要就是希望平抑房價、讓民眾可以負擔。不過,這或許是反映出新買家縮手的力道。
大城市房價下跌,就經濟、社會平等面觀察都是好事。然而,下跌的房價沒有造成負面效應,則讓相關研究顯得沒有價值。
我擔任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主席,鼓勵更多學者針對房價與收入、財富不平等等因素深入研究。我認為,世界需要更精準確認這些因素間的關聯度。
舉例來說,過去10年,財富不平等很清楚的已經比收入不平等還嚴重,這與都會區房價急速上升有關。許多已開發國家包括英國,經濟不平等是嚴重的問題。再從收入觀點討論,近期數據顯示不平等程度,事實上已經趨近1980年代水準。
不平等現象不斷擴大若已經是社會共識,那是因為許多公司高層薪資遠遠高於基層員工。高階主管的薪酬與股價表現有關,但這卻不是合理的。
這是另一個我希望在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被研究的議題。2009年迄今奇怪的股市飆升現象,是源自於許多企業不斷執行庫藏股計畫。甚至部分企業甚至還發債籌資買庫藏股。
企業擴大執行庫藏股計畫是為何西方國家固定投資、生產力如此疲弱的原因嗎?這些總體經濟因素可以解釋西方民主國家如英國、美國部分政局動盪嗎?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除非我們可以讓世界回復至商業利益至上的狀態,否則更多經濟、政治與社會衝擊將持續以令人無法忍受的狀況存在。
(原標題為《The Global Economy Ten Years After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