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城市視角:改善社會保障、醫療和教育 確保區域同步發展

 

沈聯濤

 

 ●香港證監會前主席

 ●現為中國清華大學兼任教授

 

肖耿

 

●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

 

2月,中國國務院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覆蓋廣東省珠江三角地區9個市;香港、澳門特區。

 

在全球其它國家熱議、爭論如何實現包容性可續性增長時,中國已開始一系列的行動,致力於實現它。

 

按照中國的長期發展戰略,中央政府負責總體經濟社會穩定及國家安全。地方、國有企業和私人部門(包括外資公司)則相互競爭,試點及創新發展思維,探索可以廣泛應用的最佳實踐。

 

早在2010年,中國就確定了引領國家發展進程的三大城市群:珠三角(現在擴大為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以上海為中心)以及京津冀。這些地區加起來共3億人口,面積40萬平方公里,GDP高達4.8兆美元,占中國總量的35%。

 

大灣區是3大城市群中最小的一個,人口7000萬,為中國貢獻1.5兆美元GDP。這裡民營企業活躍(包括不少外資企業),深度融入全球貿易,1980年至2017年間GDP年成長率高達14%(不含香港和澳門)。

 

大灣區是中國市場改革和開放的先鋒,也是不斷試驗和調整發展模式的典範。

 

如今,氣候變化的壓力、地緣政治緊張和顛覆性技術革命正在改變全球價值鏈和生活方式,能夠不斷試驗和調整的發展戰略(特別是通過城市和城市群關鍵平臺來規劃及實施的行動計畫)將是中國未來成功的關鍵。

 

事實上,它也是發展和實施更加可續性、更包容的經濟發展模式的關鍵。

 

為實現綠色、包容、及創新的未來發展,中國正試圖在3個主要方面尋求突破。

 

首先,鼓勵有活力的企業(不僅包括華為和騰訊這樣的老牌巨頭,也包括各種新興企業)來競相提供資源效率更高、更能滿足廣大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並透過世界級大學和研究團隊為這一進程助力。

 

其次,繼續推進社會包容與穩定,包括為中小企業減稅和減少行政手續成本、提高最低工資、以及改善社會保障、醫療和教育等服務。在這方面,中國政府持續與地方當局緊密合作,促使後者從僵化的官僚機構轉變為互相競爭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供者。

 

與此同時,一些城市,包括大灣區內的主要城市,對不動產投機行為採取了嚴格的監管,以避免房價過度上漲,同時擴大保障房對低收入家庭和年輕畢業生的覆蓋。

 

這些包容性住房政策,再加上大部分城市居民真實收入的上漲及自有房的普及,不但促進了社會穩定,也有助於緩和由於收入和財富差距加劇導致的社會衝擊。

 

最後,中國還在繼續加強綠色城市建設。這意味著減少空氣、水和土壤污染,包括建設創新的垂直城市森林,同時實施和普及城市去碳化機制。

 

據《可續性自然環境》雜誌(Nature Sustainability)報告,2000年至2017年間,中國貢獻了全球淨增綠葉地表的25%,這是中國造林計畫和土地使用管理不斷改進的成果。

 

中國也是世界自動與電動汽車開發的領先者,第5代(5G)無線(通訊)基礎設施將進一步推動這一領域的創新。

 

當然,不同的城市和城市群面臨的當務之急不盡相同,對大灣區來說,香港的發展尤其重要,香港在全球知識經濟中已經取得強大的優勢。

 

但知識經濟瞬息萬變,特別是在數位化的大趨勢背景下,因此,必須果斷、前瞻地對香港在大灣區及全球的角色進行重新評估,更有效地支持香港和中國內地的長期發展目標。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香港面臨著短期瓶頸,包括物理空間和市場,這需要通過實現香港軟硬基礎設施與中國內地互聯互通來緩解。

 

幸運的是,大灣區各地方政府歷來擅長消除公共服務的「最後一哩路(last-mile)」瓶頸,包括解決交通、醫療和教育等問題。

 

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並不是要取得世界主宰地位,相反,中國正在推動包容、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目標是支援全球和平與繁榮。

 

畢竟,市場競爭、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不是零和博弈,中國各階層正在不惜一切代價將這一願景轉化為現實。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Power of China’s Urban Cluster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標籤: 中國 城鄉 發展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