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貿易戰視角:美中經濟冷戰 南海和臺海蒙上武裝衝突陰影

裴敏欣(Minxin Pei) 2019年07月25日 07:00:00

 

裴敏欣

 

● 華裔美國政治學家,專長中國政治經濟、中美關係

● 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

● 著有《出賣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共產黨的潰敗》(China’s Crony Capitalism)

 

 

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所帶來的所有變化中,後果最嚴重的便是採取和中國對抗立場。川普用新敵對的方針取代了保持了幾十年的合作政策,不但造成了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經濟冷戰,也給南海和臺灣海峽蒙上了武裝衝突的陰影。

 

在就任總統的第1年,川普給中國冠上了戰略「競爭對手」和「對立強權」的帽子。但不僅僅是川普:對美國國家安全建制派和國會中的共和黨領導者(以及部分民主黨)來說,中國是對美國的全球主宰地位和關鍵利益的最嚴重的長期威脅。

 

地緣政治已成為過去2年,中美關係迅速惡化的主要原因,川普的貿易戰也必須放在這個大環境下進行考察。美國的關稅也許是為了破壞中國的長期經濟潛力,但根本動機還是削弱作為戰略對手的中國。

 

從一個事實可以看清這一點,即,儘管川普有各種經濟解說,例如保護美國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糾正巨大的雙邊貿易失衡,但他的關稅可能還是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嚴重傷害,因為它拆散了捆綁40年的經濟關係。

 

實質上(甚至名義上),美國的中國政策已完全轉向對抗。

 

這一轉變引起了美國最有經驗的中國學者和前決策者的警惕。在一封公開信中,橫跨共和黨、民主黨兩黨的許多中國政策、行為的近百名強烈批評者要求川普不要把中國列為敵人。

 

美國民眾基本上也同意。

平心而論,美國普遍對中國心存不滿: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最新調查(2018年8月進行),只有38%的美國人對中國持友好態度,有47%人持負面態度,但僅29%的受訪者認為中國軍事力量值得擔憂。

 

更大比例(58%)的受訪者擔心中國的經濟實力,這表明,在大部分美國人看來,對中關係的主要目標應該是保護他們的生計,而非發動地緣政治衝突。

 

但地緣政治衝突似乎正是川普政府正在策劃的,但卻以大量美國人生計為代價

 

這一斷層顯示,美國的中國政策演變不是瞬間發生,卻也沒經過公開討論。

 

美國目前急需進行這樣的討論。

 

儘管貿易戰自開打以來便佔領了全球的新聞標題,但大部分美國民眾並不瞭解美國對華政策變化的程度,這將讓他們的國家陷入一場無限期衝突,對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新興力量的領導者。

 

在民主國家中,在沒有獲得知情的民眾持續政治支持的條件下,政府無法與強大的地緣政治對手進入長期鬥爭。應該特別關注年輕人(從皮尤調查來看,他們對中國的態度要比年長者正面得多),因為他們將承擔爆發中美冷戰的主要成本。

 

要讓這樣的討論具備公信力,川普政府需要回答關於中國政策的關鍵性問題。首先也最重要的是,政策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也許答案包括讓中國改變某些行為或政策,圍堵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或促使中國改朝換代等。

 

川普政府必須解釋將如何實現上述目標。

 

川普身邊的鷹派想要的「經濟脫鉤」是一個有效或可行的策略嗎?公開信作者指出,美國試圖讓中國與全球經濟脫鉤的做法「將危害(美國的)國際角色和聲譽,破壞所有國家的經濟利益。」

 

包括美國傳統盟友在內的其他國家能夠被說服支持這些措施嗎?美國願意(或有能力)一意孤行嗎?

 

不管選擇什麼政策,川普政府都必須證明其正當性。

 

2018年10月,副總統彭斯(Michael Pence)用言辭激烈的講話實質宣告對中國「冷戰」,他提出了一連串指控,包括中國干預美國政治、壓迫本國人民等。彭斯(以及川普政府中的其他官僚)並沒有就美國把中國當成生存威脅的問題,提出一絲理性辯證(a reasoned justification)。

 

必須回答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多邊合作。

 

面對共同挑戰(包括氣候變化、核擴散,均為名副其實的生存威脅),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多邊合作,美國能夠在採取與中國對立的政策的同時,在必要的問題上進行合作嗎?

 

公開信的連署者(也是一批知名的經濟學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呈現了他們在中國問題上資訊充分、見解深邃的陳述,川普政府更必須向民眾闡明願景和目標。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US Needs to Talk About Chin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