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未來一年台灣經濟要小心這幾個變數

蔡明芳 2021年02月28日 07:00:00
因疫情風暴湧入台灣的資金可能會加劇資本市場的波動,卻無法增加台灣的生產力。 (資料照片/攝影:李昆翰)

因疫情風暴湧入台灣的資金可能會加劇資本市場的波動,卻無法增加台灣的生產力。 (資料照片/攝影:李昆翰)

在面對武漢肺炎疫情蔓延下,台灣2020年的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11%,這樣的經濟表現明顯優於南韓、新加坡以及中國等亞洲國家,這與去年四月國際貨幣基金IMF曾經預估台灣經濟成長率將衰退4%的報告形成強烈對比。

 

事實上,自美中貿易衝突與科技管制所帶動的產業鏈重組趨勢,誘發了台商回台投資的動能,根據經濟部的統計,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已經核准約7925億新台幣的投資申請,若再加上「根留臺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與「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投資臺灣三大方案總金額約1兆2000億新台幣。當未來上述投資申請案陸續實質投資台灣時,台灣的民間投資以及帶動的就業與消費,將會對台灣的經濟成長添加更多的柴火,換言之,台商回台所帶動的實體投資增加正在累積台灣經濟進一步成長的動能。

 

再者,除了貿易衝突或科技管制誘發台商回台投資外,台灣面對5G相關新世代產業發展所創造的新需求,一方面使得台灣的相關業者產能滿載,二方面又強化了廠商進行擴廠與設備升級的新增投資,當一個國家持續累積實體資本的投資能量,該國的生產力也將隨之增加,這將有助於出口競爭優勢的增加。因此,這又是另一波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這應該是主計總處預測2021年經濟成長4.64%的原因,相較去年年11月的預估值3.83%,上修0.81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是,民間投資持續增加的結果,將會持續吸引更多的廠商投資台灣或提高投資台灣的意願。持續累積資本以提高生產力,將會進一步對台灣經濟未來展望形成正向的預期心理,進而吸引更多的廠商投資。換言之,當廠商對於投資台灣的信心提高時,預期心理將會使得投資的需求進一步的增加。

 

上述的正向循環模式可以由近期穆迪(Moody’s)調升主權信評得到驗證。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在本月24日發布新聞指出,確認維持我國主權信用評等Aa3,並將展望由「穩定」調升為「正向」,這次是穆迪1994年第一次發布對我國主權信用評等以來,首度調升評等展望,而展望「正向」表示一年內可能調升評等,這對外國投資人投資台灣的意願會有正向的幫助。

 

營建業缺工

 

雖然台灣目前的國內消費、民間投資以及出口都維持一定的動能,將會帶給台灣經濟穩定成長的動力。但是,目前的經濟成長仍有如下挑戰需要克服。

 

首先,由於民間投資與公共建設投資同時進行,加上疫情的影響,使得外籍移工進入台灣服務的時間受到延誤或無法進入台灣,進而形成營建業缺工的現象。一旦缺工的問題浮現,除了負得起更高工資的廠商可以順利完成廠房的興建外,許多同樣有建廠需求的廠商將會面對廠商興建完成時程的延後,進而影響產業的發展與經濟成長的數據。

 

缺櫃而後物價的上漲

 

其次,疫情爆發以來所產生的缺櫃危機,使得許多台灣廠商即使可以順利生產貨品,但是,仍可能因為運輸的問題而無法如期將貨品運送到客戶手上,此外,貨運費用的上漲成本終將會部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進而導致物價的上漲。加上近期原物料價格也持續上漲,物價上漲的幅度將會是影響經濟成長的不確定因子。

 

台幣升值影響出口

 

再者,大量資金持續湧入台灣的後果,一來會導致台幣升值,進而影響我國廠商的出口競爭力;二來,這些湧入台灣的資金可能會加劇資本市場的波動,卻無法增加台灣的生產力。 

 

既有就業市場持續惡化

 

最後,在疫情已無法完全消除之際,提供大量就業的旅遊服務業或餐飲服務業,都將面臨就業市場可能持續惡化的風險,這些就業不穩定所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不會立即顯現,卻是政府需要謹慎因應的。

 

整體而言,台灣的經濟結構確實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而開始改變,生產結構是朝優化的方向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改變台灣經濟的解方之一。但是,在外在環境的負向影響尚未消除,以及各國持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之際,政府對於上述經濟成長所可能面臨的挑戰應可先提前布局,以維持台灣經濟穩健成長。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