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評】《海洋奇緣》:矯枉過正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CydenyLau 2017年01月26日 11:39:00
《海洋奇緣》劇照(Melissa Hillier@flickr, CC BY 2.0)

《海洋奇緣》劇照(Melissa Hillier@flickr, CC BY 2.0)

自2008年的《雷霆戰狗》(Bolt)以來,迪士尼動畫工作室以驚人的速度走上了成功之路,而標誌性的公主動畫也在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式指引之下,重新贏得了主流觀眾的歡心。而這個煥發了新生的舊公式很簡單:「現代公主+節奏輕快+漫畫式的喜感搭檔+自我發現之旅+最新的動畫效果+五彩斑斕的反派+流行曲調+終極的happy ending」看個樂呵(編按:指快樂、歡喜的樣子)大家都開心,不好嗎?

 

 

當然不好。一部花了幾年時間,上千人力的動畫電影,如果僅僅能夠停留在看個樂呵的程度上,是一件無論如何也讓人高興不起來的事情。

 

 

任何一部有抱負的電影,都不應該僅僅滿足於看個樂呵的層次上。正如同任何一篇影視評論,都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又臭又長、數千字的複述劇情上一樣。

 

 

《海洋奇緣》(Moana)作為迪士尼的最新公主動畫,提供給觀眾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前輩們如出一轍的:驚艷的視覺效果,完全可預測但令人振奮的故事,不錯的歌曲和原聲帶,以及一個女主角。套用公式當然可以換來勝利,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 但是對比《魔髮奇緣》(Tangled)和《冰雪奇緣》(Frozen),無論是在創意上還是在內容的豐富程度上,《海洋奇緣》都讓人感到疲倦。

 

 

而這種倦怠感的來源之一,是公主動畫在近年來隨著女權運動發展,而興起的另一個角色刻畫方向。片中的男性主要角色清一色地帶有怯懦,無知且/或不負責任的性格特徵,並在《海洋奇緣》顯得格外突出。不諳世事的公主們各個拳打五湖四海,對手戲的男性角色們心裡全是小算盤和偷奸耍滑。我們能理解這種表現方式的背後動機,畢竟活躍的社會議題參與度是迪士尼乃至整個好萊塢的特點之一,但是要知道,我們這個時代是能夠拍出《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的。堅強的女主角並不是一定要有猥瑣的男主角的陪襯才能夠表現出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創作上的隱性歧視。

 

 

如果你是個極端的女權主義者,或許會覺得「女性做一回主怎麼了,男性都當了幾十年的主角和英雄了。」沒錯,當家做主沒有問題,但如果這種設置從合理性和表現力上破壞了整個故事的結構的話,就很值得商榷了——而這是個在《魔髮奇緣》和《冰雪奇緣》中都沒有出現過的新問題。

 

 

和前兩部「奇緣」相比,《海洋奇緣》是新時代的迪士尼,或者好萊塢本身的典型代表。強大、獨立、能幹的「公主」,不需要男性/女性的羅曼蒂克,不願承擔過分的家庭責任而追求自身的解放——在廣義的概念上,《海洋奇緣》和皮克斯的《勇敢傳說》(Brave)可以說是如出一轍,甚至說前者是後者的海洋版翻拍也不過分——但從任何角度來看,莫娜都比不上一頭紅髮的蘇格蘭公主梅莉達。

 

《勇敢傳說》海報(翻攝自IMDb)

 

不可否認的是,《海洋奇緣》仍然設法嘗試了新鮮的玻里尼西亞文化風格,仍然是一個精心打造的優質項目,畫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但高度的可預測性實打實地(編按:實實在在地)削弱了一部電影的本質——那就是理應具有的好的故事。驚人的視效處理和藝術風格無法遮掩其下簡單而又熟悉的敘事,大量「been there done that」的既視感滲入了電影的方方面面,並最終影響 了其整體表現。

 

 

要知道,2016年可是出現了《酷寶:魔弦傳說》(Kubo and the Two Strings)以及《動物方城市》(Zootopia)這樣分別在不同角度令人讚賞的優秀作品,更何況後者也是迪士尼工作室的自家作品,憑什麼不能要求和希望《海洋奇緣》成為公主動畫和公主故事的另一顆明珠呢?

 

《酷寶:魔弦傳說》(左)與《動物方城市》海報(翻攝自IMDb)

 

和真人電影相比,動畫電影需要更加大膽的創新才能夠獲得持續的生命力——夢工廠從2012年的《捍衛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到去年無法提振的《魔髮精靈》(Trolls)之間,在開發原創題材上不過踏空幾步,就幾乎被市場邊緣化;藍天工作室在2013年的《森林戰士》(Epic)之後,甚至連當家IP都失了控。創新當然有風險,保守當然也有風險。但這是迪士尼,承受得起,也理應去嘗試這種風險,找到真正具有挑戰性的內容,那才是動畫長片,尤其是CG動畫長片誕生之初就與之相隨的內在屬性。

 

 

在《海洋奇緣》上,皮克斯做不到的,迪士尼做到了——這種「做到」,自然有其得當有其不當。

 

 

迪士尼總是願意花費時間、金錢和充滿天賦的人才們來支持其動畫創作。像大多數迪士尼動畫長片一樣,《海洋奇緣》在前期製作中花了多年的時間和精力,獲得了足夠的經驗來應對各種挑戰,如水、頭髮,甚至毛伊饒有趣味的紋身。而在船舶、村莊、導航技術,這些大多數觀眾從不會質疑或注意到的細節也得到了精心考量,一點一滴的累積打造了一個身臨其境的世界,但最值得鼓勵的,是在高度寫實化的環境畫風下,仍然融洽地保留了卡通的造型和設計。這種交融和交叉的畫風,皮克斯在《恐龍當家》(The Good Dinosaur)中嘗試過,但並未獲得成功。而《海洋奇緣》開放式的海水設計,從沙子到木材再到茂盛植被上的不同紋理,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種衝突,獲得了頗為理想的視覺效果。

 

 

延伸閱讀:《海洋奇緣》導演揭露故事發想秘辛

 

 

海洋是玻里尼西亞文化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海洋奇緣》最令人經驗的體驗。然而,《海洋奇緣》在故事和人物設計上的跑偏和似是而非,是難以、也不該被這種視覺體驗而遮掩的。大多數主創是自《公主與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後即轉向開發這一項目,但四人組成的導演組和多達八人的編劇組並沒有讓電影變得豐富,同時其中竟然只有一名女性編劇。作為一部缺乏女性視角的公主動畫,《海洋奇緣》的整個故事在連貫性和邏輯性上暴露出了非常大的問題。

 

 

首先是角色設定。莫娜外表強硬內心柔弱,她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命運。但作為當仁不讓的主角,她在整個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和位置卻並不與其相稱。首先,對陣可可怪一役展露的敏捷身手毫無來頭,並且這一身手在歸還特菲堤之心的最終戰鬥上也並沒有派上半點用場。比另外兩部「奇緣」相比,這個格鬥技能令人感覺莫名其妙,看《勇敢傳說》的梅莉達,同樣是女漢子一樣的體術驚人,但其設計是有著背景和故事支持的,並且對整個故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其次,在選擇自身命運的道路上,繼承地位和歸還特菲堤之心並未有著本質性的差異——看似前者是父權強壓,後者是自主選擇,但是透過莫娜質疑自身能力的「I Am Moana」唱段,我們理應清楚地認識到,這也不是她自己的選擇,而是基於女神和女神化身的海洋的後天所賦予的使命——兩者間的區別,在表現上只是一個不是嚮往海洋但是沒有航海能力和經驗的莫娜想要的,而另一個恰恰為她所好而已。因此,莫娜在根本上並不是選擇自己的命運,而是選擇自己的喜好,這就大大降低了其整個冒險的正當性——換種說法,如果想離家出走獻身大海,大可以離家出走獻身大海,何必披上歸還特菲堤之心這一重皮呢。

 

 

同樣我們類比《勇敢傳說》,梅莉達的冒險的出發點是為了修正自己犯下的錯誤——有著這一重理由,公主與魔法的碰撞就顯得順理成章,而不僅僅是耍性子一樣說走就走。反過來,梅莉達的冒險與她自身之間發生的種種摩擦和衝突,也令其自身有了更好的成長和變化,認識到一味任性和不守規矩並不是解決方式,以及何為勇氣的真諦。

 

 

第三,接續以上兩點,在厚此薄彼的設置下,次要角色淪為刀俎和炮灰,在片中幾乎都處於失衡的陰影之下。《海洋奇緣》充滿著零散而又缺乏整體性的喜劇點,而這些欠缺關聯的點幾乎都是由功能單薄到連台詞都不需要的豬雞水和胸大肌這四個角色完成的。不可否認的是,這四個角色各自都有著不錯的喜劇表現,紋身更是找回了《海格力斯》時代的新意,但這四者除了賣萌之外,對整部電影的故事推動起不到任何作用,也無法與主要角色產生足夠的互動。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海水。考慮到莫娜的「離家出海」已經有祖先和奶奶這兩個足夠支撐的理由,海水除了強制奉上特菲堤之心之外,除了把莫阿娜扔回船上之外,幾乎沒有展示出任何應有的實力,簡直就是豬雞一般的百無一用——這毫無疑問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與這些雜魚相比,真正推動故事發展的是半神毛伊。然而在莫娜過於強烈和強硬的主角光環之下,承擔了大部分敘事任務的毛伊反而成了鞭子與蜜糖控制下的「奴隸」形像。想跑?不行。想反抗?不行。毛伊本性的確是拒絕承擔責任,但莫娜與其關係的發展,與其說是交友,不如說是操縱。莫娜有著整個海洋做靠山,然而要處理髒活累活的是毛伊,一遍又一遍挑戰自己心理創傷的是毛伊,最後灰頭土臉武器幾乎毀滅。結果憑著epiphany靈光一現(而不是在冒險途中逐漸習得),捧著特菲堤之心就把大BOSS變回女神,成了人人眼中的英雄的,反倒是莫娜。

 

 

這種unbalance破壞了整部電影的合理性。就算是在《大聖歸來》中,江流兒也只是個配角,也並沒有超出本身應有的本事,也沒有突然開掛就干掉了混沌。江流兒和大聖的關係從建立到發展起碼是合情合理,而不是因為江流兒在碎碎念緊箍咒。

 

《大聖歸來》海報(翻攝自IMDb)

 

這三者相接合,我們就能看到這樣一個奇怪的光景:貴為半神的毛伊,除了航海知識和一身蠻力幾乎沒有任何派的上用場的「天賦力量」,連武器都要自己找;而叛逆少女莫娜,父親因為舊時創傷,為了保護她而將她禁足,奶奶為了她找到自我而鼓勵她反抗,海洋讓她不會因為失足落水而淹死,更何況還有一塊特菲堤之心。但最後,承擔辛勞苦活還要處處被批評的是毛伊,而幾乎什麼也沒幹,因為別人一個不順己意就要靠奶奶出來救場,大唱「I am Moana」才能滿血復活的,是莫娜。

 

 

這種設置上的缺陷,但凡注意到了就會引起不適。伴隨著消失在迪士尼公主動畫裡的浪漫關係,取而代之的是口含金湯匙卻又幾無所成的莫娜和她的「偽自我解放」。

 

 

《海洋奇緣》的確帶來了不錯的視覺體驗,CG動畫和手繪動畫有著良好的結合,但好的視覺體驗能否等同於好的電影呢?能夠取悅不善和不喜思考的觀眾的電影能否等同於沒有缺憾的電影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但就算是再不善於評價喜劇和動畫的觀眾,也會發現《海洋奇緣》在音樂上的退步表現。自《公主與青蛙》和《冰雪奇緣》的高度百老匯化之後,《海洋奇緣》甚至找到了時下最熱的《漢密爾頓》(Hamilton)編/導/演/作曲林 - 曼努埃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但整部電影中的歌曲並沒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缺乏足夠的代表性和傳唱度。和「Let it go」到現在都不絕於耳的持久生命力相比,大部分《海洋奇緣》中的原生曲目幾乎在幾天的時間裡就已經淡出了主流視野。

 

 

綜上所述,毫無疑問地,《海洋奇緣》是一部針對所有年齡段的純娛樂電影,也有著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和親情特徵的開場部分,但這一切只佔據電影的很少一部分。如果你不打算去尋找視覺體驗以外的任何內容的話,當然沒有什麼問題。但對於任何有著足夠的觀影經驗和觀影需求的觀眾來說,《海洋奇緣》離無懈可擊還很遠。

 

 

體面,但缺乏偉大。盡管有著潛力,但《海洋奇緣》不可能成為另一個《冰雪奇緣》,甚至是《大英雄天團》(Big Hero 6)。

 

 

※全文授權轉載自CydenyLau個人豆瓣主頁。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關鍵字: 影評 海洋奇緣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