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為什麼能夠取代西班牙 成為17世紀的海上霸主?

李不白 2021年07月25日 09:00:00
17世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中心的「水壩廣場」(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17世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中心的「水壩廣場」(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荷蘭的興起與西班牙的衰落有著必然的關係,也與其獨特的組織結構有關。

 

與歐洲其他國家以貴族立國不同,荷蘭一開始就是以商業立國。也就是說,歐洲由封建制逐步過度到資本主義制度時,荷蘭已經是資本主義制度。荷蘭沒有傳統的封建貴族,只有商人,你可以把荷蘭看成一個國家,也可以看成一間公司。在歐洲甚至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把商人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由於地理條件限制,荷蘭的農產品無法自給自足,導致他們把商業看得比命還重要。從獨立那一刻起,荷蘭人就積極參與大航海事業。而一開始,瞄準的就是東北航道。

 

早在一五六五年,尼德蘭的航海家就開啟與俄羅斯的海上聯繫。一五七七年,尼德蘭與俄羅斯已經建立穩定的貿易關係,這也是荷蘭人對東北航線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獨立後,荷蘭人正式探索東北航道。

 

(延伸閱讀:疫情期間可以合法申請補助!荷蘭政府如何管理性產業?

 

一五八四年,荷蘭國內的局勢不太穩定,荷蘭航海家奧利維耶.布魯內爾(Olivier Brunel)受恩克赫伊曾城市政府的委託,前往探索東北航道。布魯內爾一直航行到瓦伊加奇島,但一進入卡拉海就被浮冰所阻而返回。第二年,布魯內爾在伯朝拉河口沉船遇難。

 

十年後(一五九四年),荷蘭政府出面,由威廉.巴倫支(Willem Barentsz)率隊出發,目的是開闢﹁中華王國和泰王國的海上通道﹂。由這句話可見,歐洲人雖然完成了兩次環球航行,但對東方,特別是中國的了解還是很模糊。

 

船隊共有三艘帆船,巴倫支任探險隊隊長兼旗艦船長,科.納伊和捷特卡列斯分別擔任另兩艘船的船長。船隊到達卡拉河口後即兵分兩路,科.納伊和捷特卡列斯向東,而巴倫支前往東北。

 

先說科.納伊和捷特卡列斯,他們一路向東,到達瓦伊加奇島時聽從俄羅斯航海者的忠告,從瓦伊加奇島以南穿過,進入卡拉海。這裡已處於北極圈內,到處都是浮冰,緯度每增加一點,風險就大一點。兩船到達亞馬爾半島西海岸北緯七十一度處。八月中旬,寒冬將至,他們原路返回。

 

與此同時,巴倫支從卡拉河口往東北方向前進,試圖從新地島北端繞過,找到一片不凍的海域。新地島綿延一千公里,但不是一個完整的島嶼,中間有一條不到三公里寬的馬托奇金海峽,因此被分為南島和北島。

 

(時報出版提供)

 

七月四日,他們看見新地島北島的乾角(北島最西邊的海角)。然後巴倫支繼續前行,陸續發現一些小島和俄羅斯船隻的殘骸。七月十三日,船隊遇到大量浮冰,緊接著又遇到冰層,幾乎寸步難行。七月二十九日,巴倫支一行人在北緯七十七度附近發現新地島最北端的海角,將其命名為冰角(今卡爾謝納角)。

 

八月一日,在這一帶發現一些小島礁,但嚴寒逼人,船員們拒絕前行,巴倫支只好下令向瓦伊加奇島駛去,與另兩艘船會合。最終在伯朝拉海的馬特耶維耶夫島,三艘帆船勝利會師。九月,探險隊回到荷蘭。

 

一五九五年,荷蘭共和國再次組織探險隊尋找通向中國的東北航道。這次探險隊擴大到七艘帆船,科.納伊出任探險隊隊長,捷特卡列斯出任副隊長,巴倫支出任主舵手和其中一艘船的船長。

 

八月,船隊繞過挪國王國最北部的諾爾辰角後,兵分兩路。一路朝東南方向駛入白海,另一路繼續向東。向東的一路在北緯七十.五度附近,還沒到新地島就遇到許多巨大浮冰,只得轉向南,試圖從瓦伊加奇島南邊的尤戈爾斯基海峽駛入卡拉海,然而尤戈爾斯基海峽也結冰了。

 

九月初,這支船隊才穿過尤戈爾斯基海峽進入卡拉海,但很快被浮冰阻隔,難以前行。船隊在一個小島上停靠登陸,有兩名船員遭熊擊身亡,熊擊事件是大航海時代以來首起被野獸傷害的例子。船隊在小島上召開軍官會議,除了巴倫支反對外,所有人一致決定返航。十二月探險隊回到荷蘭,一無所獲。

 

(延伸閱讀:到荷蘭玩一定要抽大麻!但其實大麻在這個國家並不合法

 

因為這次失敗,荷蘭政府決定不再親自組織探險隊,把精力放到南方去搶占既有的航路。就像英國人把西班牙人當作目標一樣,荷蘭人主要把葡萄牙人當作競爭對象。對於東北航道的探索,政府主要以高額獎金的方式,鼓勵單位或個人繼續參與。

 

一五九六年,荷蘭探險家再次出海探索東北航道,這次是由阿姆斯特丹市議會出資,裝備了兩艘帆船。兩艘船的船長分別是雅各布.凡.黑姆斯克爾克(Jacob van Heemskerk)和揚.里日普(Jan Rijp),巴倫支志願在黑姆斯克爾克的船上擔任領航員。

 

航行過程中,巴倫支很快與兩名船長發生爭執。做為經驗老道的探險家,巴倫支主張走東北方向先到新地島,而里日普執意往北走。里日普認為北極的海域不會封凍,如果從北極直接到中國,路程會短很多,黑姆斯克爾克表示贊同。

 

少數服從多數,何況巴倫支只是個志願者,船隊按照里日普的計畫北上。六月九日,在北緯七四.五度的地方發現一個海島,船員們在島上見到一隻死去的白熊,於是將該島命名為熊島(今屬挪威)。船隊在熊島停留四天後繼續向北偏西方向航行。

 

六月十九日,在北緯八十度再次發現陸地,他們以為是格陵蘭島的一部分,里日普將之命名為斯匹茲卑爾根(今斯匹茲卑爾根島)。斯匹茲卑爾根島實際是冷岸群島(斯瓦巴)中最大的島嶼。船隊在該島西北海岸考察數日,最後被冰層擋住,不得不折返南方。

 

七月一日,船隊再次來到熊島。這時,巴倫支與里日普又發生爭執。里日普主張從斯匹茲卑爾根出發,找到它的東海岸,再尋找通往北極的無冰航道,進入不封凍的暖水海域,然後直奔東亞。

 

而巴倫支則認為去中國的東北航道只能往東尋找。這一次,黑姆斯克爾克感受到北極的酷寒對行船的影響,贊成巴倫支的意見,於是兩船分開,各行其道。

 

我們先來看看里日普的方案可不可行,這要用到之前說過的方位投影地圖,從北極的視角來看就一目瞭然。里日普的方案是從熊島一直往北,直穿北極,然後到達亞洲。

 

從地圖上看,熊島位於東經二十度,而白令海峽在西經一七○度,幾乎呈一條直線,方向是沒錯,問題是北極的冰層根本不可能穿過,以當時的條件,人在極低氣溫下難以存活。

 

(時報出版提供)

 

而巴倫支的意見是沿著歐亞大陸的邊緣走,這樣能最大限度降低緯度,避免冰凍和極寒帶來的危害。

 

但他還是低估了北極圈內的嚴寒,他們剛繞過挪威海時,這裡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氣溫相對溫和,莫爾曼斯克後來成為俄羅斯的不凍港,一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二是受冷岸群島、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和新地島的護衛,阻擋住來自北冰洋的浮冰,一旦過了新地島,進入卡拉海,氣溫立即大幅降低,這也是巴倫支沒有想到的。

 

事實上也是,里日普與巴倫支和黑姆斯克爾克分手後,繼續向北探索,但仍然只前進到斯匹茲卑爾根的北海岸,就被冰層擋住,於是返航回國。

 

而巴倫支和黑姆斯克爾克則徑直向東,七月十七日,在北緯七十三.五度靠近新地島,然後折向北方,途中遇到很多浮冰。八月十九日,船隊到達新地島北島最北部偏東南的希望角。繞過新地島後,又向東南方向航行了一小段路程,為浮冰和冰層所阻。

 

八月二十一日,巴倫支和黑姆斯克爾克不得不停泊在新地島北部偏東南的一個港灣,巴倫支將此命名為冰港。當晚,港灣冰封,船被凍在冰層裡,他們只能在此過冬,就地取材修建營地。

 

十一月,北極的極夜來臨,三個月不見太陽,氣溫降到零下六十度,探險隊靠獵捕野生動物和融化冰雪勉強為生,壞血病逐步襲來,大多數人都得了壞血病,情況十分緊急。

 

巴倫支和黑姆斯克爾克及其隊友共十七人在新地島度過整個冬天,有兩個人因壞血病而死。到了五月,冰層開始鬆動,但船被凍裂而無法修復。於是船員們把大船拆了,用這些木料做了兩艘小船。

 

(延伸閱讀:不只是坐月子!荷蘭特有的「寶寶管家」讓新手媽媽不慌張

 

六月中旬,開始返航,一路波濤洶湧,浮冰不斷,前行緩慢。經過六天的艱苦航行,繞過了「冰角」。一五九七年六月二十日,巴倫支和另一名船員因壞血病相繼死去。按照慣例,巴倫支的遺體被葬入大海。

 

直到十九世紀,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探險家,把這片海域命名為巴倫支海,還有他參與發現的斯匹茲卑爾根群島東部的一個小島也被命名為巴倫支島。我們看世界地圖會發現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凡是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地圖上的,都是了不起的人。

 

巴倫支去世後,兩艘小船沿新地島西海岸繼續南下。七月二十八日,船隊抵達新地島南島的西海岸,遇到兩艘俄羅斯船,得到補給和幫助,隨後一起駛向瓦伊加奇島。但中途又遇到風暴和迷霧,不得不在一個小島上停留四天。他們在島上發現一種匙形雜草可以治療壞血病,剩下的船員算是得救了。可惜晚了一步,否則巴倫支也能活下來。

 

隨後,天氣漸漸好轉,荷蘭人繼續南下,到達伯朝拉海南岸後,接著西返,途中不斷遇到俄羅斯船隻,得到補給和幫助。

 

八月二十五日,船隊到達卡拉灣入口處附近的基利金島,在這裡意外碰到里日普。原來里日普返航後,又被派到阿爾漢格爾斯克進行貿易,正準備返航。里日普有三艘荷蘭船,於是探險隊的人員放棄臨時建造的小船,改乘里日普的大船。九月十六日,眾人回到阿姆斯特丹。

 

巴倫支死後,荷蘭一時難以再組織人員探索東北航道。五年後,荷蘭共和國東印度公司成立,這是一家由六個貿易公司聯合組成的龐大商業機構,資本是兩年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十幾倍。從名字可以看出,東印度公司的目標在東印度,就是東南航道,不是東北航道。

 

不同於傳統的封建王國,荷蘭的特點是商業比工業發達,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發達,當時的阿姆斯特丹已經是歐洲最大的國際商港。荷蘭人製造的船也很特殊,不同於葡萄牙人喜歡用克拉克帆船,也不同於西班牙人喜歡用蓋倫帆船,荷蘭人的船又輕又快,甚至為了多裝貨物,船上經常不裝火炮,騰出空間來建貨艙,因此貿易效率大大提高。

 

到十七世紀,荷蘭的造船業居於世界首位,其商船噸數占歐洲總噸數的一半,荷蘭人的商船遍布世界各地,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本文摘自《用地理看歷史:大航海,何以重劃貿易版圖?》,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李不白

湖北黃岡人,知名作家。

 

畢業於武漢大學地圖學專業,從事地圖編輯工作十餘年,策劃、出版近百種地圖冊。從小喜歡文學,因文學而讀歷史,二十多年筆耕不輟。

 

主要作品有《用地理看歷史:得中原者,為何得天下?》、《用地理看歷史:荊州,為何兵家必爭?》,長篇小說《局》、《活見鬼》、《歸去來兮》,以及系列小說《麒麟臺》等。

 

其《用地理看歷史》系列作品圖文並茂,融地理、地圖、歷史、文化於一體,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