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中國經濟已走到十字路口

魏眠 2021年08月25日 07:00:00
中國對一系列商業巨頭進行打擊,包括阿里巴巴、滴滴、補教業都是例子,目的之一是在抑制熱錢流向資本市場。(湯森路透)

中國對一系列商業巨頭進行打擊,包括阿里巴巴、滴滴、補教業都是例子,目的之一是在抑制熱錢流向資本市場。(湯森路透)

2021第二季度是1990年來首見美國經濟成長率超越中國,當然其中有美國基期較低的因素,但仍是一項重大的經濟警訊。8月9日中國央行發佈了2021年第二季度的貨幣執行報告,其中不難嗅出中共當局所正在面臨的經濟挑戰以及外部危機。自美國大方向調整戰略方向以來,中國經濟面臨了與35年前日本有些許相似的危機:「經濟上面臨美國的回擊,中國該如何應對?」

 

先談談多年前日本所面臨的危機。經過戰後的經濟奇蹟日本的經濟迅速發展,到了1980年代日本在汽車製造業、半導體業大有徹底打敗美國的趨勢。但接下來的故事眾所皆知,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聯手韓國夾殺日本半導體業、利用廣場協議強迫日圓升值重創日本對美出口,這兩步棋打垮了日本的實體經濟。而接下來由於日圓的升值、日本央行為刺激經濟施行低利政策使得市場出現大量流動資金,流入了股市及房地產兩項投機事業,使得日本在短暫的虛假繁榮後(平成景氣)於90年代走向了經濟泡沫破裂和隨之而來的「失落的30年」。

 

有了日本的經驗即不難看懂中國最近的經濟政策,其目標其實很簡單:「救援實體經濟、避免經濟泡沫。」首先是房地產事業,當企業報酬率不如房地產投資報酬率時,任何寬鬆政策產生的熱錢都可能變相的流向房地產事業,最終造成價格迅速上漲引發投機熱但對實體經濟並無幫助。去年年底中國央行即對房地產出手打擊,出台了甚為嚴格的貸款條件。這用對岸的話就是「房住不炒」。

 

接下來中國又對一系列中國商業巨頭進行打擊,阿里巴巴、滴滴、補教業都是例子。目的除了避免商業巨頭壟斷外很可能也是在抑制熱錢流向資本市場,與房地產同理就是要避免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非實體經濟的膨脹。完成這兩步的佈局後中國央行即可透過調降企業貸款利率等寬鬆政策救援實體經濟,同時理論上又因房地產與股市已被事先「封口」而避免熱錢流向非實體經濟造成經濟泡沫。

 

總得來說我們可將中國央行此舉視為「局部性」的貨幣寬鬆政策,目的是透過調降利率與提高貨幣供給來刺激中國經濟發展,但為避免經濟泡沫化而對房地產與資本市場進行先行預防性的打擊。與當年的日本相比,中國更早的開始調整經濟結構與優化自身體質,兩者未來的發展不可完全比擬,中美間競爭的孰勝孰敗或許才正要開始。

 

而身處兩大強權之間,經濟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又該如何理解中美這場「霸權挑戰賽」?筆者認為單方面的「支持美國、看衰中國」是沒有幫助的。對台灣而言美國是安全的保障,一個衰弱的美國將大大影響台海的穩定;然而中國對台灣而言卻是重要的經濟支柱,若中國經濟發生重大變化也將影響我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局勢。坦白而言筆者認為在這場棋盤中台灣並無太大的自主發揮空間,但密切關注局勢發展仍將有利於我們對局勢作出正確的判斷確保自身的穩步前行。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財金雙主修在學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