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蝸藤專欄:台海局勢不容樂觀

黎蝸藤 2021年11月11日 07:00:00
習近平將進入第三任,「統一台灣」將會列入具體的日程,「和統」還是第一位,但台灣戰爭危機將越來越迫在眉睫。(湯森路透)

習近平將進入第三任,「統一台灣」將會列入具體的日程,「和統」還是第一位,但台灣戰爭危機將越來越迫在眉睫。(湯森路透)

日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談到令人關心的中國攻台問題。他表示中國不會在短期内攻台。儘管如此,以前同類估算都以「年」為單位,現在就變成以「月」為單位。以前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現在是六個月、12個月到24個月。雖然米利還强調,美國有能力保護台灣,但米利的表態,與其說是安撫,更不如說更令人憂心。

 

米利的估算當然是一個綜合評估,但來自中國軍方的表態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參照量。值得提醒一下的是,美中軍方一直有連繫渠道。米利在去年11月和今年1月,在總統川普不知情的情況下,還兩次和中國軍方通電話,確保美國在總統選舉和交接期間,美國軍方不會對中國發動突然襲擊,不會有針對中國的意外事件。由此可見,美中之間的軍事聯係渠道並非只是簡單地交流,而是作爲確保美中雙方的戰略穩定,避免誤判的方式。否則,何必連「美國不會突襲」的信息(訊息)也告訴中國?由此也可以推斷,既然美國會向中國說這些,那麽中國軍方也會有對等的類似表態。

 

其實,即便抛開「中國軍方的保證」的可能,米利的推斷,即中共加快了「促統」的時間表,並非無因。

 

促統是「現在進行時」

 

首先,習近平既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統一台灣」。習近平在2018年修憲之後,已注定了成爲另一個長期領導人。在「建國大業」上,毛澤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鄧小平收回了香港澳門,如果習近平要「德可配位」的話,他就要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統一祖國」的大任。從2019年他發表「一國兩制統一台灣」的新年賀詞以來,中國已開始推動「統一台灣」,即對台工作重點從「反獨」變成「促統」。這兩年有大量事例都可以證明,促統是「現在進行時」。

 

其次,蔡英文上台後一直對「九二共識」不鬆口,中國用盡手段施壓也無法改變。本來,2020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是親中政黨奪回台灣政權的最好時機。可是「一國兩制統一台灣」和香港的反逃犯條例事件卻變成民進黨起死回生的「神助攻」。蔡英文不但對「九二共識」不鬆口,還「發明」和推廣使用了「中華民國台灣」這個令中國如芒在背的「台灣新論述」。蔡英文最近提出「四個堅持」,其中第二點「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在中國眼裏更是「赤裸裸的台獨」。

 

第三,美國在川普政府後期美中關係急劇惡化,美國也强力支持台灣。原本,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上台,美中關係可望得到改善。但民主黨政府只是用了另外一種方式抗衡中國,「抗中」立場與川普政府分別不大。此外,中國在2021年阿拉斯加美中2+2會議中的戰狼式表態,也繼續令美中關係維持僵局。雖然近期美中關係稍微緩和,但不過是緊綳的橡筋稍微鬆一鬆,最多只能換回「數以月計」的時間。

 

第四,在美國之外,其他大膽「撐台灣」的國家也越來越多,日本傳統與台親善不在話下,就連澳洲、加拿大、英國、歐洲等國家,也越來越不在意中國單方面劃下的「一個中國原則」。一言以蔽之,台灣在國際關係上的飛速突破,在中國眼裏都是「謀獨」,令中國處於深深的「戰略焦慮」中。

 

第五,在中國民間輿論中,「武統」已從當年的邊緣論述成爲主流論述。當然,中國一向操控輿論,很難確認這些民間輿論是否真的反映了中國民意。但這種表現出來的洶湧民意,一來令政府自感「民心可用」形成「正反饋」(有點忘記這是自己塑造出來的);二來也或會對政府也構成壓力。事實上,中國以前屢屢為台灣「劃出紅線」,但當「紅線」被台灣一再突破,政府依然沒有實質行動,民間輿論洶湧之下,政府也不得不用喉舌宣傳「時間表不是最重要」(胡錫進)、「要辯證看待祖國統一的時機」(沈逸)等來降壓。

 

美中軍事對比進入微妙節點

 

中國如果武統台灣,最大的障礙必然是美國爲首的民主國家的軍事干預。然而,最近美中的軍事實力對比到了一個微妙的節點。

 

一方面,美國的總體軍力還遠在中國之上,這決定了中國在未來十年二十年要壓倒美國是不可能的。這令一些人所期待的「中國强大到令美國不得不主動放棄台灣」,超出了時間表。

 

但另一方面,中國的軍力在台灣近海以足夠挑戰美國。有美國智庫進行多次推演,都得出美國不敵的結果。中國的戰略武器發展也越來越令美國忌憚。

 

(1)中國有號稱能打航母的彈道導彈,最近美國智庫發佈圖片,指中國正在新疆建立與美國航母大小相若的可移動模型,推斷正進行實彈測試。

 

(2)中國有輿論一直鼓吹大規模增加中國的核彈頭數目,美國媒體也數次發放疑似中國大規模建設發射井的照片。根據最新的評估,中國或在短期内把核武庫擴張數倍到一千枚以上。

 

(3)中國正發展可突破美國防禦系統的超音速導彈,最近一次疑似的測試令美國震驚。被米利形容為非常接近「斯普尼克時刻」。「斯普尼克時刻」(Sputnik crisis)指的是1957年,蘇聯突然在美國之前搶先發射人造衛星,令美國舉國震驚,拉開美蘇科技和軍事競賽的序幕。

 

兩個因素的綜合結果就是,中國不可能等到軍力完全壓制美國才「統一台灣」,但現在軍力發展或令中國自信在「數以月計」之後,就可有令美國不敢大規模介入台灣戰爭的威嚇力。中國還相信,只要美國不大規模介入,那麽即便其他國家加起來也打不過中國,它們也自然不敢出兵。

 

米利的推斷,即中共加快了「促統」的時間表,並非無因。(湯森路透)

 

香港就是一個模板

 

同樣重要的是,在經歷長期戰爭之後,美國人民深陷厭戰情緒,對開啓另一場戰爭,尤其與中國開戰,動員能力遠遠不足。這種厭戰情緒同樣有其「窗口」,時間一長,民意就不一樣。

 

以前中國在考慮武統時還有兩個軍事以外的顧慮:第一是如何應對外國必然的制裁,第二是武統如何治理。但現在這兩個顧慮在中國領導人眼裏已經不再是障礙。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長,中國已能對西方國家發動制裁,中國同樣自信外國制裁既非鐵板一塊,也並非不能應對。至於武統之後人心不服如何治理?香港就是一個模板。

 

因此,最後歸根到底,還歸結到台灣自己,如果在有限度的外國幫助下,能否抵抗中國的問題。這裏關鍵又有三個。第一,台灣能否承受中國「飽和式攻擊」?第二,中國能否打好登陸戰?第三,在占領過程中是否會遇上持續的、激烈的抵抗?

 

而其中第三項非常重要。縱觀現代歷次戰爭,擁有壓倒性兵力的一方,甚至即便在短期内占領整個國家,也未必能最後勝利。近有兩次阿富汗戰爭(蘇聯——阿富汗,美國——塔利班)。但兩岸之間的關係與這些情況卻截然不同。

 

蘇聯侵略阿富汗是蘇俄長期希望南下印度洋計劃的一部分,它本想長期占領或控制阿富汗,但阿富汗人的游擊戰讓蘇聯始終無法消滅抵抗力量,國際社會的反對令蘇聯付出極大政治代價,最後自己也撐不下去。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國内推動改革,與西方緩和,最後也只得撤兵。

 

美國對阿富汗本來沒有任何占領的野心,單純是為反恐而推翻塔利班。推翻塔利班政權之後,美國也同樣沒法根絕塔利班的游擊戰。美國輸在擊斃本拉登之後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卻一直對阿富汗巨額輸血。最後只能結束這場變得沒有意義的戰爭。

 

中國占領台灣,意志遠比蘇聯和美國堅定,因爲中國一直認爲,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統一台灣是「民族大義」,從來都以完全兼併為目的。在國際社會,中國的説法也必然能得到不少國家的響應。

 

台灣走向的最後轉機

 

台灣人的抵抗意志也遠遠不能和阿富汗人相提並論。一來,台灣人大部分成長於養尊處優的年代,不像阿富汗人那樣自小就在戰火中長大。在中國看來,連台軍都是「少爺兵」,更不提一般人了。二來,中國也認爲,在台灣不少人並不抗拒「統一」,即便不喜歡,也沒有「保家衛國」的那種使命感。三來,台灣是高度發達的經濟體,自己就是「瓷器」,不是阿富汗這種「缸瓦」,不太可能做出犧牲。四來,台灣人大都沒有虔誠的宗教信仰,無法像塔利班那樣宗教動員。當然,這是目前的情況,拖得越久對中國越不利。

 

目前正在進行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共將要通過「第三份歷史決議」,為習近平明年第三任執政和以後的長期執政鋪平道路。如無意外,明年習近平將進入第三任,「統一台灣」將會列入具體的日程。「和統」當然還是第一位的,但台灣戰爭危機將越來越迫在眉睫。

 

假使以上因素在一段時間内維持不變,那麽2024年台灣和美國兩個大選,是決定台灣走向的最後轉機。如果台灣選舉,民進黨落敗,換上一個相對親中的政府,那麽「和統有望」,「武統」時間或會押後。在美國選舉方面,其實現在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當政,美中關係都不會顯著改善。只不過民主黨在位的話,美中關係是僵持,變好變壞都只是小幅度的漸變。共和黨在位,特別如果是川普捲土重來,美中關係就可能再次急劇惡化。這也必然加快「武統」時間表。

 

無論如何,台海兩岸的形勢絕對不容樂觀。如何避免戰爭,需要各方的智慧。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