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絲愈來愈鬆》:美國走向內在瓦解與重建的心靈史

喬治.派克(George Packer) 2022年01月19日 07:00:00
出生在1960年代或是之後的美國人,他的成年時期就是在令人措手不及的「鬆脫」中度過。(維基百科)

出生在1960年代或是之後的美國人,他的成年時期就是在令人措手不及的「鬆脫」中度過。(維基百科)

曾經有個束線圈將美國人安穩地纏住,有時甚至緊得令人窒息。而線圈是在何時開始鬆脫?沒人能說得清楚。與所有的重大改變一樣,這種「鬆脫」的情況曾以無數形式發生過無數次,而在某個時刻,這個國家(總是同樣一個國家)也跨越了歷史的界線,徹底改變,再難挽回。

 

如果你出生在一九六○年代,或是之後,那你的成年時期就是在令人措手不及的「鬆脫」中度過。你見證了自己出生前原有的體制像廣袤地景中的鹽柱那樣崩塌—卡羅來納皮埃蒙特(Piedmont)地區的農場、馬霍寧谷(Mahoning Valley)的工廠、佛羅里達小社區、加州的公立學校系統,都崩潰了。還有其他事物也變得面目全非:華府國會山莊黨團辦公室的運作規則與手段、紐約華爾街的交易禁忌、各領域的禮數和道德規矩,這一切較難覺察,但卻是默默支撐著日常生活的秩序。隨著維繫舊有制度的常規逐漸鬆脫,領袖棄守崗位,羅斯福總統打下基礎後曾維持近半世紀共和國體制也不復存在。在這秩序崩壞的權力真空狀態中,一股對美國社會影響深遠但卻不用負責任的力量取而代之。這股力量就是有組織的金權勢力。

 

 

「鬆脫」並不是什麼大新聞。每隔一、兩個世代就會出現一次鬆脫現象:紛擾的派系之爭推倒了建國先烈一手打造的偉大共和國;那場將美國撕裂後又使多元歸為單一的南北戰爭;摧毀了美國商業的經濟大蕭條,種種事件都為官僚及平民主宰的民主制度鋪設了道路。每一次衰頹都迎來了革新,每一次內在的瓦解都釋放出能量,每一次鬆脫後美國都會以新方式凝聚在一起。

 

鬆脫帶來了自由,而這自由度是前所未有的,夠享受自由的人也比以往多—我們可以自由離開、自由歸返、自由改寫自己的故事、自由編造所謂的事實、自由地受雇於人、自由地被解雇、自由地放縱自我、自由結婚、自由離婚、自由破產、自由捲土重來、自由創業、照著心意兩全其美、自由地推向極限、自由地在斷壁殘垣中轉身離去、自由地收穫成功並自我吹捧、自由地一敗塗地後再重整旗鼓。鬆脫帶來自由,也帶來了幻象,因為這一切自我追尋都脆弱得如同漫畫角色思考時頭上會出現的氣球,只要遇上狀況就會爆掉。成與敗都是美國人的遊戲,在鬆脫現象發生時贏家都收穫會比以往更多,像灌氣的飛船一樣漸漸升空,輸家則要在漫長的墜落後才會跌至谷底,有時候跌入的是無底深淵。

 

這樣的自由讓你必須自行作主。在美國,獨自生活的人口數來到史上之最,但就算是家人住在一起也有可能全家孤立無援,在大型軍事基地的陰影中掙扎求生,卻無人能夠伸出援手。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在一夕間形成嶄新的社區,再以同樣快的速度瞬間消逝。一座老城市可能會失去其工業基礎和三分之二的人口,教堂、政府、企業、慈善機構、工會等這類城中支柱,都像樓宇般在強風中無聲地傾塌。

 

在這沒有堅實架構的衰頹景象中,美國人必須懂得臨機應變,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描繪出自己的故事,邁向成功和救贖。一位在陽光下抱著《聖經》的北卡羅來納男孩,長大後對鄉村的復興懷抱著嶄新願景。一位來到了華府的年輕人,耗費自己往後的職業生涯回想當年引領自己來到這裡的初衷。在身邊的一切瓦解之際,某位俄亥俄州的女孩必須設法重整自己的人生,直到步入中年,她才不必再為了生存而掙扎,而是能夠做出更多的貢獻。

 

這些小人物在鬆脫的美國社會中尋找自己的路,他們經過舊制度曾經坐落的地點,如今已成為新地標聳立之處—一個個名氣正旺的美國同胞在這裡過著浮誇生活,儘管其他事物漸漸消逝,這些名人卻只變得更加得意洋洋。這類偶像人物有時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堪比神明,他們將自己塑造成一道謎題的答案,為人們解答如何過上理想或更好的生活。

 

在鬆脫的過程中,一切都在改變,沒有什麼能夠永恆存在,餘下的只有聲音,來自美國人的聲音:或開放、或感性、或憤怒、抑或實事求是。這些聲音也受到了種種影響,來自於上帝、電視,還有人們心中漸漸淡忘的過往。可以是連工廠組裝線噪音也壓不下的工人說笑聲、可以是拉下窗簾後對外面世界的抱怨不平、可以是對著擁擠公園或空蕩議會廳發出的正義怒吼、可以是在電話中談成的生意,也可以是深夜之際卡車倉促開過時,人們在前廊睡著後大聲說出的夢話。

 

※本文摘取自《螺絲愈來愈鬆:從政客、名流和小人物,記錄當代美國走向內在瓦解與重建的心靈史》,黑體文化出版。書訊連結。本書作者喬治.派克(George Packer)為美國知名記者、小說家與劇作家。1960出生於加州聖塔芭芭拉,畢業於耶魯大學,現居紐約市布魯克林地區。 更多他的著作屢獲文學殊榮:本書《螺絲愈來愈鬆》(The Unwinding: An Inner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因「揭開了美國錦繡表面下的破碎裂痕」榮獲2013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刺客之門》(The Assassin’s Gate: America in Iraq)曾入圍普立茲獎,並被《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評為2005年度十大好書之一;而《最佳人選:郝爾布魯克與美國的衰落》(Our Man: Richard Holbrooke and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Century)則獲頒《洛杉磯時報》(傳記類)圖書獎,2019他獲頒「希欽斯獎」(Hitchens Prize),該獎項旨在表揚「一位自由表達與追求真理而不顧個人或職業後果」的作家。此外,派克編過一部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散文集(共兩卷),寫過兩本小說《二分之一人》(The Half Man)和《中央廣場》(Central Square),他的百老匯戲劇作品《拆橋》(Betrayed)在上演五個月後奪下2008年露西爾.羅特爾優秀劇本獎(Lucille Lortel Award for Outstanding Play)。他還有《十年動蕩》(Interesting Times: Writings from a Turbulent Decade)、《歲月悠悠拉維村》(The Village of Waiting)和《自由派之心》(Blood of the Liberals)等作品,其中《自由派之心》曾榮獲2001年度勞勃.甘迺迪圖書獎(Robert F. Kennedy Book Award)。

 

審訂者陳榮彬為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譯作《昆蟲誌》(左岸)獲選二○一八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近六十種,近年代表譯作包括梅爾維爾《白鯨記》(聯經)、海明威《戰地鐘聲》(木馬)與《戰地春夢》(即將出版)等經典小說,以及史學作品《美國華人史》、(遠足)等。

 

譯者:

 

王姿云-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碩士,喜歡電影和古典樂。閒暇時最愛拿起西洋劍,在刀光劍影中追求突破自我。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ritazuuu@gmail.com

 

張苓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興趣是研究東亞地區語言特色、在月光下算塔羅牌,以及在趕稿時寫手帳。目前為自由譯者,從事書籍、各類型文章的翻譯工作。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lynetteee.c@gmail.com

 

黃妤萱-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現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進修。雜食性譯者,接觸過的領域包含電玩、旅遊、科技、科普雜誌、法律合約等,對飲食和健身也稍有涉獵。曾為本地化領域全職譯者,為了精進磨練。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yhh.trans2020@gmail.com

 

謝濟真-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輔修戲劇系畢業,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就讀中。曾任電視台新聞編譯與主播。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R07147007@ntu.edu.tw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