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用「陪伴」推動公民社會 政大公行系教授江明修:螢火蟲的光芒也能凝聚力量

邱家琳 2022年02月18日 10:00:00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江明修。(張哲偉攝)

「螢火蟲的光芒再小,也是光芒,能慢慢從民間凝聚起一股力量。」政大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江明修向我們娓娓道來,他這30多年來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投入地方創生的歷程,也提到台灣迫在眉睫的挑戰,包含文化、環境、兒少、社福與長照等問題,需要由非政府組織的力量來支持。

 

出身教育世家的江明修,從小深受書香薰陶,在美國取得公共行政博士學位後,便返台任教,從此在教育崗位上耕耘大半輩子。同時,他也多次出版著作,探究政策評估、社會創新、跨部門治理、客家文化等領域,更持續閱讀,廣泛涉獵各種知識,還寫著一手漂亮的好字,展現出他深厚的學識涵養。

 

但他不是只坐在研究室的大學教授,也致力推動地方的終身學習,在1999年創辦苗栗社區大學,並擔任志工職校長至今,盼落實在地關懷與厚植公民社會。前不久,他更返回故鄉苗栗聲援「反坤輿自救會」的行動,到現場陪伴農民們守夜,一起保護家園、捍衛土地正義,讓他們的訴求得以實現,避免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的興建造成環境汙染。

 

「反坤輿自救會」捍衛土地正義。(江明修提供)

 

江明修聲援「反坤輿自救會」的行動。(江明修提供)

 

 

提及苗栗社大肩負的使命,江明修感性說道,社區大學與大學教育很不一樣,有自己的學習脈絡與生命力,是相互學習的場域,既向社會學習,也讓社會學習;擁有專業的人太多了,如何推動公民社會、讓社會進步才是社大課程的意義,因此苗栗社大的師資陣容不看學歷,只看實力,還會把學生培育成新的老師。

 

苗栗社大長期關注在地的人文與自然議題,部分師資都有跨領域的背景,推出各種活潑有趣的課程。近年來,他們更培訓古道守護志工隊,不僅維護環境,也積極調查當地的歷史與生態,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山林保育的重要、古道的多元教育價值。

 

苗栗社大培訓古道守護志工隊。(取自苗栗社大臉書粉絲專頁)

 

 

特別的是,江明修從來不是以上對下「教導」的方式與學生互動,而是陪伴學生一起成長、學習,甚至共同參與地方創生與社會運動。近5年來,他在政大開設「社會創新實作課程」,與林書豪成立的「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合作,讓學生以藝術家的身分進入正濱漁港,與居民共創適合當地文化的作品,並陪伴一個社區共同成長。

 

這堂課不僅拉近學術理論與社會實踐的距離,也讓學生們跳脫舊思維,擁有多元視野,更為社區注入新的創意,將正濱漁港打造為人氣景點。有學生在蒐集居民的故事時,發現很多退休船員來自福州、蘭嶼與韓國等地方,也有不少原住民在此落地生根,更有百歲的阿嬤是因戰爭流離失所,而來到台灣,因此感受到當地接納不同族群、多元友善的人情味。

 

「陪伴不應該是計劃性的,或只是一個方案,完成後就離開,人與人的關係不該如此。」江明修強調,在正濱漁港,學生與居民、社區是相互陪伴,但這份陪伴不是無目標的喝茶、發呆,也不是改變彼此,而是有目標的共同成長,或者可以說是互相支持。

 

江明修與「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合作開課。(取自「星濱山-正濱港町藝術共創」臉書粉絲專頁)

 

學生以藝術家的身分進入正濱漁港,與居民共創作品。(取自「星濱山-正濱港町藝術共創」臉書粉絲專頁)

 

 

對江明修來說,陪伴能成為很大的力量。他認為,以連結力促進社會進步,才能打造更公平的階級翻轉機會,若要真正解決社會問題,不是給人們一條魚,也不是給人們一組釣竿,而是共同培育社會正義。

 

訪談最後,江明修透露,台灣目前的注意力都放在兩岸、台灣主體性與轉型正義上,但其實有很多迫在眉睫的議題需要處理,尤其是兒少與長照。為此他已經開始邀請學界、非政府組織一起建立「台灣社會力平台」,不分黨派,提出真正有貢獻的規劃,彼此交流對話,培育人才,並推動公民社會。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