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一切代價清零 習近平輸不起的一場仗

看中國 2022年04月17日 07:00:00
中國現在即使沒有病例,一個又一個城市仍爭先恐後進行大規模檢測,就算病例只有個位數,也實施了封鎖措施。(美聯社)

中國現在即使沒有病例,一個又一個城市仍爭先恐後進行大規模檢測,就算病例只有個位數,也實施了封鎖措施。(美聯社)

上週,中國副總理孫春蘭發出響亮而明確的信號表明疫情不會在近期結束,令那些希望中國放鬆其清零政策的人深感失望。孫春蘭宣稱,中國將「毫不猶豫或動搖」地堅持其「動態清零」政策。

 

不出所料,以其有針對性和靈活的應對流行病的方法而聞名上海,現在轉向嚴厲的措施來控制病毒。

 

中共中央領導層不再容忍上海此前這種打破常規的政策實施,而是指示地方政府「全力以赴,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病毒的傳播」。

 

新指令顯然是由習近平指示的,傾向於採取嚴厲的流行病控制措施,例如大規模核酸檢測、強制隔離和全市封鎖。

 

這標誌著兩年前在武漢局勢得到控制後開始的中國清零政策的新篇章。但今年春天Omicron疫情的到來使得這種策略更加不可行。

 

3月下旬,當局開始調整策略,批准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盒,並發布不再要求無症狀或輕度病例住院的新指南。

 

現在,對清零政策的重新強調也強化了中國政治等級制度中不正當的激勵結構。

 

由於權力集中在系統的頂端,地方政府官員關心他們的職業發展,急於表明他們對習近平和他青睞的政策議程的忠誠。

 

對於渴望獲得中共中央委員會席位的官員來說,動機變得更加強烈。在今年底召開中共二十大,據信習近平正在尋求前所未有的第三個任期。

 

在國家層面,即使沒有病例,一個又一個城市都爭先恐後地進行大規模檢測。即使病例只有個位數,也實施了封鎖措施。

 

儘管習近平希望將清零政策的成本降到最低,但這場新的運動將迅速且成倍地造成沈重的經濟損失。在經濟上,它進一步抑制了國內消費,加劇了供應鏈的中斷,並鼓勵了投資者的外流。

 

在社會上,一心一意地追求清零會產生連鎖反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該政策的受害者,民眾對該政策的不滿可能會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恐懼引發的行為(如上海的恐慌性購買)將威脅社會政治穩定──這可能會擾亂黨代會前的中共領導層交接。

 

從流行病學上看,通過保護民眾免受病毒感染並將疫苗接種作為次要問題,中國將維持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巨大免疫差距──矛盾的是,這也使得清零政策變得更難證明其合理性。中國人可能不得不忍受極其昂貴的政策,而不是與病毒共存。

 

那麼,中國清零政策的突破點在哪裡?正如政府高級衛生顧問曾光去年夏天所說,當成本超過收益時,中國將開始開放並與病毒共存。

 

他沒有預見到的是,現在權衡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已經高度政治化。在中國以績效為基礎的合法性下,由於高昂的社會經濟成本而擺脫疫情將損害習近平在尋求第三個任期時的個人領導力。他將個人利益與政策聯繫起來。

 

事實上,新華社最近的一篇文章重申,習近平在中國與Covid-19的戰鬥中「親自下達命令,親自安排部署」。

 

此外,放棄這一政策也會損害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因為它不能再聲稱中國的政治制度優於西方。2021年1月,習近平說:「從不同領導層和『政治』制度如何應對這一流行病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誰做得更好。」

 

儘管最初對武漢疫情的處理不當,中共和習近平本人都從遏制病毒在中國境內的傳播中受益匪淺。深圳一家報紙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將清零政策與病毒共存之間的爭論「從根本上」描述為政治制度之間的競爭。如果在所有其他國家都選擇與病毒共存的情況下,中國設法使用清零的方法來避免大規模爆發,這將使有關中國政府的復原力和足智多謀的論點更具說服力。由於政治風險如此之高,與政策相關的巨大成本成為次要問題,清零成為一種不惜一切代價的方法。

 

除非中共最高領導層改變其清零政策的心態,否則該政策將繼續存在。用民族主義博主(微博)的話來說,中國應該「準備與病毒清零共存至少十年」。

 

(本文為《看中國》授權《上報》刊登。原文連結在此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