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台灣源頭打擊的真正目標是渡海船團   

紀永添 2022年04月23日 07:00:00
台灣的增程型的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射程達到1200公里,增程型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也已超過300公里。使台灣取得跨過海峽,攻擊中國沿岸一帶。圖為雄二反艦飛彈試射。(國防部提供)

台灣的增程型的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射程達到1200公里,增程型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也已超過300公里。使台灣取得跨過海峽,攻擊中國沿岸一帶。圖為雄二反艦飛彈試射。(國防部提供)

近年來隨著國際情勢的改變,台灣除了獲得更多攻勢武器的採購機會,也逐步取得飛彈、潛艦等敏感技術的輸入管道。前者如射程300公里、由M-142多管火箭系統發射的MGM-140陸軍戰術飛彈(ATACMS),與射程270公里、由戰機發射的增程型AGM-84K距外攻陸飛彈(SLAM-RE)。後者則被用於改良多款國內自行研發的飛彈,如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與天弓三型地對空飛彈,都利用這些技術大幅增長射程。讓增程型的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射程達到1200公里,增程型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也已超過300公里。使台灣取得跨過海峽,攻擊中國沿岸一帶,甚至東南方內陸的能力。日前立法院還通過上限2400億的「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將量產多款攻擊性武器,讓台灣先發制人的能力進一步獲得提升。

 

M-142多管火箭系統發射的瞬間。(圖片摘自網路)

 

一齊發射ATACMS戰術飛彈的四輛HIMARS。(圖片摘自網路)

 

台灣使用數量有限的昂貴戰術性武器是對的嗎?

 

不過,台灣過去發展源頭打擊能力受到不少的質疑。主要的關鍵在於中國的國土非常廣大,擁有極佳的戰略縱深,軍事設施可分散部署。再加上解放軍的規模遠大於國軍部隊,台灣使用數量有限的昂貴戰術性武器,發動遠距攻擊的效果可能極為有限。國軍過去也不否認這一點,在談到源頭打擊能力時,將這種攻勢作戰定位在打亂、延滯敵方的集結與渡海行動,好讓國軍的三軍部隊有時間執行戰力保存計畫,並不認為依靠這些攻擊武器,就可以嚇阻或擊退來犯的解放軍。這種利用源頭打擊武器,來阻撓敵方第一波攻台部隊的想法,非常直覺,也似乎理所當然。不過台灣可以嘗試思考,台海防禦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海峽天塹,中國目前最大的弱點是渡海載具不足,那國軍就應該利用自己所能掌握的攻擊武器,來擴大自己的優勢,並放大對方的弱點。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國軍擁有的遠距武器,優先攻擊解放軍的渡海載具,而不是攻擊敵方在短時內能快速修復的設施,或可以重新補充的攻擊部隊。這些渡海載具包括海上運輸用的075型兩棲突擊艦、071型船塢登陸艦、072A型戰車登陸艦與各式中小型登陸船艇,軍用運輸艦與徵召來的商用船隻。其中在解放軍作戰演習中,已經出現過的民間滾裝(Roll-on/roll-off)渡輪,擁有大型跳板,能讓車輛自行從碼頭駛入船艙內,在卸載時自行駛下碼頭,節省非常多裝載時間,被視為是佔領深水港以後,快速運送機械化部隊的首選。空中運輸用的則包括各式運輸機與空中加油機,特別是擁有較大酬載力的俄製Il-76,與中國目前正在積極生產的運-20。這些戰略運輸機可以運送重型裝備,如主力戰車、自走砲或防空飛彈系統等渡過台灣海峽,威脅性極大。

 

075型兩棲突擊艦極可能成為未來共軍登陸作戰的主力。(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伏擊敵方的渡海船團

 

國軍過去不是沒有想過採用這樣的戰術,這也是第一階段戰力保存計畫的最主要目標。躲藏起來的海軍艦艇與空軍戰機,目的就是要伏擊敵方的渡海船團,希望在敵方渡海時,重創敵方的登陸部隊,那台灣在接下來的反登陸作戰,就能擁有很大的優勢。擊敵於半渡是古老的戰爭智慧,因為在海上的敵軍最為脆弱,搭載著大批地面部隊的登陸艦,是非常有價值的目標,只要能擊沉任何一艘,都能同時減損敵方的船艦與地面部隊。不過這樣的戰術,也反應出過去國軍的遠距打擊能力有限,戰時要靠近中國沿岸執行作戰任務,風險實在太大,在靠近台灣的海域發動攻擊,會比較有把握。但今日具備源頭打擊能力的武器,已讓台灣可以先發制人。擊敵於半渡仍是重要戰術,不可以放棄,不過搶先一步儘量摧毀敵方的渡海載具,卻擁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中國目前正在積極生產的運-20可以運送重型裝備,如主力戰車、自走砲或防空飛彈系統等渡過台灣海峽,威脅性極大。(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首先,中國一定也非常清楚,這些渡海載具在搭載大量地面部隊,開始橫渡台灣海峽時,是最危險的時刻,因此一定會有大批的海上、空中兵力重重保護。在這個階段,解放軍可能已經奪得制空與制海權,或是最少有能力維持數條安全的空中走廊或航道。台灣在這個時候要攻擊中國的渡海船團,會相對困難。特別是中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戰力逐步成熟後,提供空中掩護以保護渡海艦隊的能力會更為完備。所以一旦開戰,雙方仍在爭奪制空與制海權時,就第一時間利用遠距攻擊武器,摧毀仍在集結或停泊在港口內的運輸船艦,偷襲已飛抵東部戰區,但還在各個機場整備的運輸機與空中加油機,可能會是最容易成功的機會。改採這樣的戰術,攻擊尚未搭載地面部隊的渡海載具,或許無法發揮這些遠距攻擊武器的最大效能,卻能對戰局有很大的影響。

 

畢竟興建船艦與運輸機的速度很慢,動輒需要一年半載,損失一艘登陸艦或一架運輸機,都很難立即補充。中國目前最有限的就是這些渡海載具,損失一艘就少一艘,損失一架就少一架。解放軍所擁有的渡海載具,對發動一場中、大型的登陸戰來說,已經略嫌不足,如果再蒙受一定的損失,對於整個作戰計畫,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從過去國外的許多軍事衝突來看,單純使用空襲、飛彈攻擊或海上封鎖,都很難快速結束戰事,決定勝負。只有派遣步兵實質佔領,清理戰場並鞏固戰果,才能宣稱贏得戰爭。解放軍如果缺乏足夠的渡海載具,將無法不斷將地面部隊送上台灣,在後續增援不及之下,很難迅速佔領台灣。一旦台灣政府還能繼續運作,國軍部隊頑強抵抗,台灣的盟邦提供武器資源並介入戰事的意願就會提高,讓中國難以取勝。

 

MQ-9B無人機是海洋監視的絕佳利器

 

此外這將大幅打擊解放軍的後勤能力,渡海作戰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補給能否維持順暢,一旦補給線被切斷或能量不足,都會削弱登陸部隊的戰力。而要維持一條渡過海峽的運補航線,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除了防守方會不擇手段來攻擊這條運補航線外,無法抵抗的天候海象,甚至是濃霧與人為意外,都有可能影響海上補給線的運作。台灣當然要儘量破壞這條海上補給線,釜底抽薪的方式,就是摧毀中國的渡海載具。即便只摧毀部份的渡海載具,也代表能減損這條海上補給線的運補能量。當送上岸的彈藥、糧食受到一定限制,解放軍可以在台灣島上維持的部隊數量與發動的作戰攻勢,也會受到影響。從此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事來看,缺乏足夠彈藥、糧食的俄軍部隊,士氣快速下滑,軍心渙散,最後甚至拋棄武器裝備,後勤的重要可見一斑。

 

台灣若想利用遠距攻擊武器,搶先破壞中國的渡海載具,那最重要的當然是情報的掌握,好在關鍵時刻,能即時鎖定這些渡海載具的正確位置,進而在第一時間發動攻擊,令敵方措手不足。這可以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台灣自身的準備,二是與友邦的合作。國軍所採購的MQ-9B海洋衛士(Sea Guardian)無人機,是海洋監視的絕佳利器,再加上海軍現役的銳鳶無人機,與短期內即將要服役的騰雲無人機,台灣是有機會以無人機,嚴密監控台海當面的中國沿岸地區。再輔以衛星影像,追蹤更大範圍的動態。國軍可以組建一個作業小組,長期追蹤這些渡海載具的位置與動態,這是台灣應該要好好掌握的重要情報,畢竟如果中國企圖攻打台灣,不論是採取傳統的大部隊登陸、斬首突襲或奪取我方的外島,這些渡海載具的不尋常調動,都會洩露蛛絲馬跡。

 

國軍所採購的MQ-9B海洋衛士(Sea Guardian)無人機,是海洋監視的絕佳利器。(取自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官網)

 

其次是從烏克蘭戰爭來看,美國與北約國家雖然沒有直接介入戰事,但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情報資料給烏克蘭。在戰事爆發後,美國與北約國家的各式偵察機與無人機,就幾乎毫無間斷地在烏克蘭周邊空域與黑海上空執行任務。幾乎可以確定這些戰場資訊,都即時交到了烏克蘭手中,才能多次擊殺俄軍高階將領,並成功伏擊俄軍後方的補給線。而美國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不斷派遣偵察機、反潛機到中國沿海一帶活動,以監控解放軍的動態。在美中兩國關係日趨緊張之際,這樣的偵察行動更為頻繁,並特別重視南海到巴士海峽這一片海域。日本則與中國在東海有主權爭議,長期監控進入東海的解放軍船艦與軍機。台灣過去已經與美日等國有情報交換機制,或許可以進一步請求友邦,分享解放軍各式渡海載具調動與演訓的相關情報,以強化監控能力。

 

後勤是戰爭的關鍵

 

台灣除了已服役或即將獲得的源頭打擊武器外,未來還能發展的方向,就目前來看首推國造潛艦。雖然從公開資料來研判,應該不會安裝垂直飛彈發射器,不具備發射巡弋飛彈的能力,不過劍龍級潛艦已成功試射潛射型的UGM-84L魚叉反艦飛彈,國造潛艦應該也會配備。潛艦的航程更遠也更為隱密,可利用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與魚雷,來獵殺兩棲突擊艦這種高價值目標。而擁有局部攻陸能力的空射型AGM-84L魚叉反艦飛彈,則能攻擊港口設施或停泊於港內的船艦,更有使用彈性。或許國軍可以考慮在增程型雄風三型飛彈量產結束後,進一步為艦射型雄風三型飛彈發展類似功能,以增加台灣對中國沿岸目標的打擊能力。至於性能提升後的騰雲無人機是否能跨海攻擊,就航程來說應該沒有問題,但軍方如何定位其作戰角色,才是其中的關鍵。

 

擁有局部攻陸能力的空射型AGM-84L魚叉反艦飛彈,則能攻擊港口設施或停泊於港內的船艦。(圖片摘自網路)

 

俗話說:「三軍未發,糧草先行。」後勤的重要性幾乎已經不用再強調,烏克蘭戰爭鮮明地將這一點,活生生又血淋淋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國軍應該從這場戰爭中學到這件事,並反思如何利用這些教訓,來強化台灣的防禦能力。國軍的防衛計畫反復修訂多年,是前人的心血結晶,但無可否認的是科技的快速發展,已經大幅度改變戰場的形態。中國近年來的建軍速度不容小覷,台灣也獲得了更多的攻勢武器。在這些變數下,國軍有必要時時檢討,更適合的武器是什麼,更有效的戰術在哪裡。烏克蘭已經為台灣示範,如何以靈活的戰術,善用友邦提供的資源與情報,憑藉著地形上的優勢,頑抗到底。小國也能挫敗看似難以戰勝的巨大敵人。「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這句話,現在已不再是一種恫嚇,反而是一種鼓勵,烏克蘭辦得到,台灣當然也辦得到。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