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險慘賠 台灣高保費時代恐來臨?東吳法律系教授李志峰提解方

邱家琳 2022年10月18日 16:00:00

台灣產物保險推出500元防疫保單。(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隨著疫情處在可控階段,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國境也於10月13日解封。然而,防疫保單的後續討論似乎還沒落幕,以台灣人口估算,確診率超過20%,比產險業原本預估得15%來得高,即便金管會祭出相關措施救產險業,但部分業者可能面臨二次增資壓力,甚至做出調整旅平險方案、停售海外防疫保單等決定。

 

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10月10日止,防疫險有效保單約486萬件,保費收入45.2億元,理賠超過245萬件,理賠金額突破955億元,是保費收入的21倍以上;疫苗險有效保單為241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件數逾63萬件,賠付金額266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26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金合計1,221億元。

 

針對防疫險之亂的起因,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李志峰分析說,在設計保單時,業者不是沒有風險意識,而是過度樂觀,過度樂觀的結果導致風險預估與原本想像的不一致;從嚴格的觀點來看,保險公司是以風險預估為專業的主體,不該只著眼CDC的政策,應該要看得比政府遠,這次的表現確實有缺失。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李志峰,同時也是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委員。(楊約翰攝)

 

「保險是風險預防機制,等事故發生、遭到損失後,能獲得適當的保障與理賠金。」李志峰指出,台灣民眾對保險的認知不足,把保險當成賺錢工具,不只搶買,有些人還「掃買」多張保單,這也是造成防疫險之亂的原因之一。

 

眼看防疫雙險理賠金持續大失血,金管會陸續祭出多項措施協助產險業者,盼維持市場穩定經營,減少業者的增資壓力、緩解財務危機。其一,計算資本適足率(RBC)時,「遞延所得稅資產」由逐年認列計入RBC認許資產,放寬為得全額認列計入;其二,保險業在防疫保單中居家照護比照一般住院融通給付的自留理賠金額,可減計安定基金提撥金額;其三,產險業者可評估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並依IFRS 9相關規範辦理。

 

李志峰認為,主管機關救產險業的各種措施都有發揮功效,能幫助業者穩定經營,避免走向破產。若有業者無法撐下去,對金融體系、社會秩序的影響非常大,縱使倒閉的是小型保險公司,但產險業背後都有相互投資,將發生系統性風險。他也肯定產險業者的大股東願意增資,畢竟大股東沒有法律義務配合政策做增資,這是主管機關與業界互相配合、體諒的好範例。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保險局局長施瓊華就防疫保單相關議題備詢。(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理賠爭議釀信任危機

 

防疫保單之亂從今年4月爆發後,延燒近半年時間,產險業者在出手止血的過程中,卻衍生核保、續保與理賠爭議,後續恐成為經營危機,失去保戶的信任。根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最新資料顯示,從今年以來至10月5日止,已受理超過2.7萬件防疫險申訴,2021年整年申訴案件僅189件,相差超過142倍。

 

然而,部分產險業者在10月初宣布,未來對住院日額不再採取「融通理賠」,換言之,確診者未來必須提供公費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證明,才會給付理賠。在理賠標準變嚴格的狀況下,預估申訴案件數量會再成長。

 

防疫險之亂造成的衝擊,不只是產險公司賠錢了事,也在社會、經濟上引發各種負面效應,全民都可能遭受波及,預估台灣高保費的時代將要來臨。因防疫保單賠到怕的產險業者,判斷無法承受更多風險,部分保單不敢再賣,包含停售俗稱旅平險的「海外突發疾病險」。

 

台灣國境解封,不少民眾規劃出國旅遊。(張哲偉攝)

 

「在保險法上,常強調『對價平衡原則』,當風險越高,繳交的保費就越高。」李志峰表示,保險公司是商業組織,需要面對股東,不能一味要求保險公司做社會公益,但在主管機關的輔導下,保險公司或許能適度開放旅平險,以加價的方式,讓保戶買回保障法定傳染病的權益。

 

李志峰也強調,保戶別認為加費不合理,必須認知到某些保單承擔著高風險,保險公司又曾遭受如此大的損失,一定會要求增加保費。再加上,保險公司提出的保障都有精算過,主管機關也會做控管,有一定的合理性存在。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