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之地也有美食!巴勒斯坦人平常都在吃這些

王冠云 2023年01月16日 07:00:00
巴勒斯坦家庭習慣席地吃飯(時報出版提供)

巴勒斯坦家庭習慣席地吃飯(時報出版提供)

當我告訴別人要去巴勒斯坦時,很多人都詫異地看著我問:「巴勒斯坦?那裡不危險嗎?」聽見這個問題時,我總是微笑地想起一位旅居在巴勒斯坦的英國朋友,他總是這麼回答:「是啊!巴勒斯坦好危險呀!有體重增加好幾公斤的危險!」

 

巴勒斯坦是宗教經典中,被譽為「流著奶與蜜之地」的國家,左依約旦河,右傍地中海,群山環抱,擁有種植橄欖樹的絕佳氣候,四季分明,與世人想像中的沙漠風情截然不同。

 

自一九四八年的「浩劫日」開始,巴勒斯坦人的死傷已不計其數,落入監獄、被迫逃亡世界各地的難民高達數百萬人,是全球難民人口最高的國家。雖然巴勒斯坦人生活困苦,但他們知福樂天、堅毅又不輕言放棄的性格,促成神奇而「有趣」的生活氛圍。生活在以色列殖民軍事統治下,巴勒斯坦人的每一天都有無限「可能」―可能被逮捕入獄、可能在路上被以軍騷擾、可能遭到流彈攻擊而重傷、可能失去性命、可能失去家人或朋友。

 

但甫談完苦痛的下一刻,他們又會要你暫時忘記這些悲傷痛苦。「先填飽肚子才是重要的!沒吃飽,人生哪來的力氣繼續?」

 

 

好客的巴勒斯坦人總在結束採訪後,邀請我共進午餐或晚餐。享有「美食天堂」美譽的巴勒斯坦,富含數不盡的珍饌,雖然路邊隨手可得的小吃―如法拉佛(falafel,油炸鷹嘴豆餅)、鷹嘴豆泥(hummus)和沙威瑪烤肉(Shawarma/Kebab)等,都不會讓旅人的胃失望,但再美味的小吃都比不上巴勒斯坦人家的家常菜。

 

食物對巴勒斯坦人來說,不僅是填飽肚子,它代表的象徵意義就是「家」。巴勒斯坦的家庭人數通常平均不會少於五人,父母、祖父母和兄弟姊妹們加起來,超過十個人的大家庭不在少數。

 

傳統上,廚房依然由女人當家,負責家中大小料理。不管問多少人,每個巴勒斯坦人一定都會告訴你:「我母親是世界上最棒的廚師,她的廚藝無人能及!」

 

每逢星期五是以穆斯林為大宗人口的巴勒斯坦例假日,也是「禮拜日」。人們會上清真寺參與禮拜,而中午禮拜結束後的那一餐,對他們更是意義非凡,是全家人要回家團聚共享的一頓大餐。巴勒斯坦人的飲食文化偏好「一起」的概念―不僅要全家人坐在一起吃,也一起吃同一個盤子的食物,和我以往「一人一份」的分食習慣不同。

 

 

造訪許多不同巴勒斯坦的家庭後,我觀察到這種飲食文化像是一種藝術,有著整齊的儀式:一家人圍坐客廳,等待上菜時,忙進忙出的母親張羅著大餐,兄弟姊妹們隨侍在側,為客人奉上阿拉伯咖啡、薄荷茶、鼠尾草茶等飲品,以及各式各樣的前菜和點心。

 

這些前菜、點心有時是家裡或街頭轉角買來現烤的烤餅,搭配鷹嘴豆泥、茄泥等沾醬,以及家中自製的醃菜、起司球;有時則是法拉佛,配著切成條狀的新鮮小黃瓜、番茄,一道接一道盛給客人,待客之道是絕對不允許客人面前的杯盤空下超過一分鐘。可以說,巴勒斯坦人的好客程度,與他們熱愛美食、熱愛生命的程度,絕對不相上下。


前菜過後,隨後登場的主菜通常為米食,一大盤送上桌,放在直徑至少有五十公分的盤子裡,這些食物不僅分量驚人,擺盤也精心設計,巴勒斯坦人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肚子吃飽前,眼睛得先吃飽!」

 

奉上大餐後,大家大多圍坐著―還是有許多家庭喜歡比較傳統的飲食方式:席地而食。所以可以見到有些家庭喜歡圍著餐桌吃,有些家庭喜歡像野餐一般席地,圍著食物坐一圈,拿起湯匙大快朵頤,搆不到的食物,大家互相幫忙添入。

 

 

巴勒斯坦最有名的一道國寶菜餚莫屬「倒栽蔥盆飯」(Maqlooba,馬庫魯巴,阿拉伯原文意思為上下顛倒),這道菜的名字源自做法,先把所有準備好的蔬菜食材油炸備好,雞肉炒軟煮熟後,一層一層、小心翼翼地把所有煮好的食材鋪疊入鍋,最後在上層覆蓋調味好的生米,經過慢火燉煮後,讓所有食材在鍋裡互相吸吮香味、養分,等米飯熟透,水分抽乾後,靜置半小時,再將鍋子上下翻轉倒在盤子,像一座小山、城堡般的倒栽蔥盆飯就這樣華麗登場。

 

倒栽蔥盆飯(翻攝自youtube頻道Middle Eats)

 

每當有外賓初來乍到巴勒斯坦,他們總是驕傲地邀請客人到家裡來吃這道國寶菜餚,最特別的是這些國寶級巴勒斯坦家常菜餚,平常在餐廳吃不到,唯有被邀請入家門,才有機會大啖這些道地美食。

 

即使主食大部分是米飯,巴勒斯坦人有時仍喜歡「以餅代匙」―把飯包在現烤出爐的皮塔餅(pita)裡。而除了氣泡飲料,巴勒斯坦人也喜歡搭著特製的「酸奶」吃飯。這些酸奶和希臘式或臺式優格有些不同,不帶甜味,口味偏酸,搭著吃反而解掉飯裡油膩的味道,但也因此很容易讓人忘情地一口接一口。

 

飯後必定少不了甜點,而吃甜點絕對不能沒有薄荷茶、鼠尾草茶或阿拉伯咖啡做為陪襯,這也是為什麼阿拉伯人通常奉茶與咖啡時,總是用類似濃縮咖啡大小的杯子承裝―因為他們絕對不會只喝一杯!

 

*本文摘自《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以色列殖民、種族隔離下的抵抗與希望》,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王冠云(Cynthia Wang)

 

以巴關係研究學者,跨國跨語言自由記者,作品內容橫跨影像與文字,長年於《換日線》開設專欄,專題包含〈牆內;牆外〉與〈撕下難民的標籤〉。其他作品可見於《蘋果日報》、《報導者》、《關鍵評論網》,目前在加拿大研讀傳播與文化博士學位,研究主軸包含跨國女性主義、殖民主義與巴勒斯坦,多次在相關期刊與會議中發表學術作品。

 

自大學主修阿拉伯語文學系,雙主修新聞學系始,便一腳入了中東這塊神祕土地。二○一六年完成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傳媒碩士學位後,決定直赴中東火藥庫: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開啟了與巴勒斯坦的不解之緣。

 

巴勒斯坦,一個曾經只是在新聞媒體上讀到的戰爭名詞,一個在Google地圖上沒有名字的國家,一個國土與以色列邊界重合的地方,一方自一九四八年起戰爭死傷從未止歇過的土地。土生土長於臺灣的王冠云,是一個局外人,但女兒和兒子身上皆流著一半的巴勒斯坦血液,使她同時擁有局內人的身分。以與主流媒體不同的角度,她立志為臺灣的閱聽眾記錄、寫下那片土地上未曾被人聽過的故事。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