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兩國公布對中國的戰略文件 強調台海是「全球經濟的生命線」

郭正原 2023年07月14日 07:52:00
英國首相蘇納克回應ISC報告,坦承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了劃時代的挑戰」,但他仍然希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美聯社)

英國首相蘇納克回應ISC報告,坦承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了劃時代的挑戰」,但他仍然希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美聯社)

英德兩國13日分別公布與中國和台海有關的戰略報告,不約而同的將重點放在中國。其中英國認為中國的規模、野心和能力已以深入「英國經濟每一個領域」;而德國雖然表示仍將遵循「一中政策」為基礎,但強調台海是「全球經濟的生命線」,並支持台灣積極參與各項國際活動。

 

英國廣播公司(BBS)報導,由國會情報暨安全委員會(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Committee of Parliament,ISC)發布的「中國報告」,提到英國由於未能制定有效的戰略來應對中國的國安威脅,讓中國的情報機構得以更積極的針對英國加以滲透;並指出中國的政經影響力不僅是嚴峻挑戰,更恐對自由民主體系構成生存威脅。國會情報暨安全委員會由上、下議院議員組成,監督政府情報和安全事務。而這份報告是自2019年發起相關調查,並在今年5月將報告送交內閣辦公廳和首相府審查後,13日發布報告全文,含案例研究及附錄總計超過200頁。

 

這份直言不諱批評英國政府報告指出,「中國的規模、野心和能力已讓它得以深入英國經濟每一個領域」。而英國用來應對「中國舉全國之力的威脅」資源完全不夠,報告提到,「更令人擔憂的是,政府之前並沒有注意到這點」。更猛批英國的情報機構,「沒有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反擊中國在英國的干涉行動」。

 

(延伸閱讀:華爾街日報:習近平扼殺中國經濟動能 外資嚇跑Q1估銳減8成

 

該報告也提到中國對英國學術界的干預、針對工業和技術的攻擊、涉及中國的投資交易,以及中國對英國關鍵國家基礎設施的參與。報告指出,中國對英國的投資幾乎不受任何限制,並對此表示「嚴重關切」。此外,政府也未對學術界充分示警,包括中國利用費用和資金、「通過利誘和恐嚇」對英國學術界施加影響,以及對中國學生的「監視和控制」。報告還補充說明,一些學術機構「樂意接受來自中國的資金」。

 

而在有關工業和技術目標的部分,報告提到無論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政府都歡迎中國公開參與競標。ISC主席路易斯(Julian Lewis)表示:「我們正處於噩夢般的境地,中國竊取藍圖、制定標準、製造產品,在每一步都施加政治和經濟影響。」另外,關於中國對英國能源行業的投資,報告稱,「認為允許中國公司對英國民用核能和能源行業施加影響,並不等於將控制權拱手讓給中國共產黨是天真的想法。」

 

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回應ISC報告,坦承這「對國際秩序構成了劃時代的挑戰」,但他仍然希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蘇納克一直受到同黨內部壓力,要求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他表示:「我們並不自滿,我們還有更多工作要做。」蘇納克強調,ISC調查於2019年開始,並於2020年獲取大部分證據,早於2021 年和2023年的安全審查。

 

(延伸閱讀:北約峰會強烈譴責中國挑戰北約安全 北京軍事威脅台灣

 

德國同日也公布長達64頁的首份「中國戰略」,該戰略指出「一中政策」是對中外交的基礎,全篇共有10多處提到台灣;強調台海安全對區域內外的和平及穩定至關重要,德國將致力緩和局勢,台海現狀唯有在「和平及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改變,發生軍事衝突將影響德國和歐洲的利益。德國政府也支持「民主台灣」專業參與國際組織,並打算督促聯合國祕書處支持台灣公民社會參與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活動。

 

而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在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發表演講時,以立陶宛舉例,歐盟有必要團結在一起,發揮共同市場優勢,才能對抗中國的貿易脅迫,畢竟中國也需要歐洲市場。她還說,不能坐視台海緊張局勢,強調全球貨櫃輪有一半通過台灣海峽,機器、食品、藥品全都經過這條「全球經濟的生命線」,警告台海若發生衝突將衝擊全世界。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