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柯因為挫折感?紐時:台灣年輕人厭倦兩岸問題成大選變數

劉孜芹 2023年12月05日 13:37:00
台灣2024大選倒數,3組候選人都渴望吸引年輕人選票。(合成畫面)

台灣2024大選倒數,3組候選人都渴望吸引年輕人選票。(合成畫面)

台灣2024大選進入倒數階段,各黨候選人仍將選戰聚焦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以及潛在的戰爭風險。不過,紐約時報指出,台灣年輕選民已經厭倦地緣政治議題,更在乎的是住房、電信詐騙和投票年齡等攸關生計的議題,是可能左右選舉結果、卻難以預料的外卡變數。

 

紐約時報4日以「台灣選舉的外卡變數:沮喪的年輕選民」(The Wild Card in Taiwan’s Election: Frustrated Young Voters)為題報導,指出台灣將在2024年1月舉行關鍵的總統選舉,最近幾個月,各黨候選人的關注焦點仍是兩岸之間不穩定的關係,以及對戰爭風險的擔憂。

 

 

年輕選民關注「內政」

 

不過,在最近舉行的論壇上,台灣年輕選民向候選人提出有關租金、電信詐騙和投票年齡等民生問題,顯示這群20多歲至30多歲的選民已厭倦地緣政治議題,更渴望選戰聚焦在「內政」。他們更在乎住房成本增加、收入成長緩慢和職業前景黯淡等問題,也對台灣2大主要政黨「民進黨」和「國民黨」都表示失望。他們是這場歷史性選舉的關鍵變數。

 

報導指出,年輕選民的沮喪情緒有助於第3勢力的崛起:台灣民眾黨。這個新興政黨在民調中獲得支持,部分原因在於人們對生計問題的不滿,尤其這種強烈不滿瀰漫在年輕人之間,雖然2大黨也屢次承諾將推出政策,解決這些問題。

 

報導分析,年輕人最後會投票給誰,還有多少人會去投票,都可能對明年1月13日的大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根據官方數據統計,在2020年的上屆總統大選中,20多歲和30多歲台灣選民的投票率約在7成,比例低於中、老年選民。另外政府估計,20歲至34歲民眾約占台灣人口1/5

 

年輕選民的不滿,也凸顯下屆政府將面臨解決部分問題的壓力。台灣以領先全球的半導體產業聞名,但許多年輕勞工在小公司裡賺取相對低的收入,通貨膨脹可能吃掉小幅加薪,許多城市的房價也持續上漲。

 

 

 

 

年輕人的「挫折感」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現任副總統賴清德過去幾個月來,持續在民調中領先,不過他對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的優勢已經縮小。而在最近民調,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的聲勢下滑,但他仍可能發揮決定性作用,吸引曾支持民進黨的年輕選民。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表示,根據他與台灣學生的焦點團體訪談結果,年輕人對柯文哲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挫折感」,而非真心佩服柯文哲本人及其政策。他還指出,「民進黨與國民黨同樣糟糕」的想法,也在許多年輕選民心中根深蒂固。

 

不過,「美麗島電子報」近期民調結果卻顯示,在20歲至29歲受訪者中,有29%支持柯文哲及其副手吳欣盈,支持率較此前調查下滑,另有36%支持賴清德。其他民調也顯示類似的下滑趨勢,但有專家認為,在選前數周民調結果仍可能發生變化。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也表示,這些不滿情緒、對民生議題的關注,不代表台灣人不重視與中國發生衝突的風險,他認為年輕人仍高度關注國際議題,尤其是兩岸關係,但同時也關心各式各樣的其他議題。

 

 

民進黨「已經老了」

 

紐時分析,過去民進黨通常會贏得多數年輕選票,但在蔡英文總統執政2屆後,民進黨「已經老了」。許多台灣年輕人也將反對黨國民黨視為包袱沉重、沉浸過去而且過度親中的政黨。

 

台灣事務專家、北卡羅來納州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指出,對於現在的台灣年輕選民來說,民進黨就是建制派,無論民進黨承諾要替年輕人做什麼,到現在早該做完了,而他們對經濟感到不滿。

 

賴清德近來宣布一系列青年政策,承諾增加就業機會並削減高昂住房成本,也宣布前駐美代表蕭美琴為競選搭檔。有專家認為,蕭美琴可能激發選民對民進黨的熱情。她承諾採取更多措施,來解決人們對工作、住房和經濟環境的焦慮。

 

 

如何讓選民出來投票

 

最後報導點明,所有政黨都面臨如何說服選民出來投票的困境,尤其對年輕選民來說,這意味要長途奔波返回家鄉投票。家鄉在台南、目前在台北工作的林小姐便坦言,尚未決定是否要返鄉投票,她還說:「當政黨惡鬥時,我會覺得我這票改變不了任何事情。」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