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趙少康:面對核電,不能既無知又沒道德

方儉 2024年01月03日 07:00:00
趙少康暢言核電延役,新增核電機組,以及核廢料比照美國處理。(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趙少康暢言核電延役,新增核電機組,以及核廢料比照美國處理。(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趙少康先生在近日的副總統政見發表會上,暢言核電延役,新增核電機組,以及核廢料比照美國處理。趙少康是輿論高手,又掌握了在野黨要求政黨輪替的話語權,再加上國民普遍不了解核電,所以引導選民選擇了「趙氏核電論」,不論趙少康是否隨侯友宜進入總統府,這都會造成人民錯誤的認知,而導致未來無可避免的核災發生。

 

第一問:斷層問題

 

首先,我在1985年擔任記者時,就認識時任台北市議員的趙少康先生,當年我還是菜鳥,對於核電或是反核的議題,還受到趙先生的啟發,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台灣地質斷層問題,這是一個無解的議題。

 

按照國際最早期新建核電廠選址,包括核廢料貯存場的規定,5英里(8公里)半徑內不得有斷層,台灣在1970年代為了核武原料而興建核電廠,而且有2個核電廠,各可以容易6-8個機組,就在離台北市中心20公里的半徑內,這正是核一、二廠。

 

現在我們都知道,核一、二廠都有「山腳斷層」通過,而且山腳斷層是台北盆地滄海桑田大地震、海嘯的發源斷層,當年會通過選址,完全是一份1973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波尼剌(Bonilla)所發表的A Review of Recently Active Faults in Taiwan,現在仍可在USGS的官網上找到,在這篇報告中大言不諱,南北3座核電廠場址附近都沒有斷層。

 

Bonilla報告中,核一、二、三廠的廠址附近都沒有斷層的圖表,但以當年所知,就是錯的,因為陽明山的大屯山火山群在1966年還發生地震、泥火山爆發事故,造成數名礦工死亡。(圖片由作者提供)

 

核一與核二廠山腳斷層 陸域長度36公里 (ST1),陸域與海域總長度超過100公里,這條斷層在康熙年間造成台北大湖,又在1867年發生金山大地震和基隆大海嘯。(影像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核三廠恆春斷層陸域與海域總長度約50公里,3300年前恆春斷層曾經有活動。而這條斷層冾好通過核三廠核島區,亦即反應爐正下方。(影像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現在我們當然都知道是一份假報告,而這份假報告註定了台灣難以逃脫未來核災的命運。因為台電後來的調查報告發現,不只是有斷層,而且都是過去引發大地震、海嘯惡名昭彰的斷層。

 

所以任何要在核電廠現址開發新核電機組,或是核廢燃料儲存設施都是不可以的。如果想要橫柴入灶,發生核災就怪不了別人了。

 

如果倡議要在現址加蓋16部機組,不是無知,就是瘋狂。如果要學美國處理核廢料,稍微讀點書,上網查一下,以美國廣袤偌大的國土,也難以找到最終處置場,3萬6千平方公里,又是斷層縱橫,何德何能可以處理核廢料?我去過德國低階核廢料處理場,是在1億2千萬年未曾活動,地下1公里的坑道,台灣哪有這種地方?

 

如果選總統、副總統都可以信口開河,這不是士大夫無恥,什麼才是士大夫無恥?

 

第二問:燃料池核災

 

如果不是台北縣長周錫偉、後來的新北市長朱立倫、侯友宜的把關,核一廠妄自移出燃料池的核廢料,台灣可能早已發生超過核電廠爐心熔毀的「燃料池核災」。當然在國、民兩黨惡鬥、惡搞下,朱侯二人早已棄守立場,只是「燃料池核災」的風險與日俱爭,如果趙先生要執意以「美國方式」來處置核廢料,就要先看看美國法律吧。2019年我在時任原能會主委謝曉星的核准下,到核一廠深入了解除役情形,結論只有一個:不可能除役,冒然除役,就可能發生核災。

 

如果您的幕僚有興趣,可以去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RC)的網站上下載相關管制規則、技術規範來研讀,我在2019年做了,核一廠沒有符合一條法規的,而且都有重大的隱患,2013年監察委員高鳳仙、趙昌平、陳永祥糾正台電「核一廠燃料池放射性物質滲漏3年餘 迄未查明原因」,在官官相護下,至今仍懸而未決。

 

這原因是台灣核電廠40年來從未將核電廠的用過核燃料(廢燃料)移出暫時存放的燃料池中(就像兩蔣一直「奉厝」在慈湖、頭寮)。這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台電以增加格架的方式,讓有限空間的燃料池(每個容積和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差不多),原本設計存放10年,卻超載存放了40年。

 

從簡單的計算就知道,廢燃料棒的比重遠大於水,排除了水,增加了重量,所以冷卻水也就少了30年的廢燃料加格架的體積,而且蓄積的輻射、餘熱也增加了3倍。

 

如此超載、超時間運轉的燃料池當然會受損、破裂,再堅固的水泥、鋼筋構造物,也無法承受長年的超高且超過原設計的輻射照射,以及重量負荷,而且這燃料池是在5樓,離地面約50公尺,地震的動力加速度更大。

 

因為長年超載,台電當年無法正常找到國際廠商來標,違反利益衝突原則找主管機關原能會下屬的核研所來做除役計劃,這在任何國家都不被允許的。核研所當然也沒有除役的經驗、能力,原能會的審查委員也沒有,他們都沒有按NRC的規定設計、審查,所以有一大堆的問題。

 

我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要吊起核廢料,必須要有2倍於核廢料的吊車,而核研所設計的核廢料提籃總重80多噸,而吊車最大荷重僅90噸。趙先生是台大農機系的高材生,應該了解什麼是機械共振的原理和危險,美國法規強制規定2倍以上的荷重力,但台灣可以不顧此一天條。

 

核一燃料池的吊車(右邊白色)的最大負荷能力只有90噸,依美國核管會法規,頂多只能吊45噸(一半負重)以下的東西,但是一個廢燃料加提籃竟重達80多噸,硬要去吊廢燃料,肯定會發生事故。(作者提供)

 

國民黨在您和以核養綠的壓力下,新北已經棄守水土保持,未來執政者一聲令下就可以啟動除役計劃,我敢說,按原核研所計劃,一旦移動燃料池的廢燃料,就會產生極嚴重的後果,否則美國NRC就要改寫他們所有的管制規定。

 

您毫無根據的在政見發表會上告訴國人:「美國怎麼處理,我們就怎麼處理。」這完全是不負責任且沒有道德的無知說法。

 

第三問:鋯火問題

 

接著上面的問題,燃料池如果漏水、破裂,燃料池會發生「燃料池失水事故(Spent Fuel Pool Loss of Coolant Accident)」,早在1987年美國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在車諾比事故後,就已經提出《Severe accidents in spent fuel pools in support of generic safety》,警告輕水式反應爐的燃料池如果失去冷卻水,其中的廢燃料會產生高溫而導致燃料池核災。

 

燃料池核災問題一直困擾著美國核電廠,到了2011年2月,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也證明了燃料棒的鋯合金護套在失水的情況下,會產生高溫,導致產生氫氣,進而自燃,整個鋯合金護套都會燒毀成灰燼,有如燒完的香菸。

 

這項發現更震驚國際,也導致311核災發生,3座運轉中的反應爐熔毀、氫爆,全世界的核工界還不怎麼緊張,因為這在原設計內,有2公尺的鋼筋水泥圍阻體隔絕,還是有限的核污染,然而第4號機在歲休,燃料池中有千束核燃料、核廢燃料,燃料池受損,發生水位降低、高溫現象。

 

從2015年解密的國際原能總署報告《Status Report on Spent Fuel Pools under Loss-of-Cooling and Loss-of-Coolant Accident Conditions》,呈現了當時恐怖的情景。

 

國際核能總署NEA在2015年解密的報告,顯示燃料池核災在4月22日最危險,幾乎釀成燃料池核災,幸而後來直升機有效注水成功,以及燃料閘門關閉才免於更慘重的核災。(作者提供)

 

我在2013年6月和眾多台灣代表見到前日本首相菅直人時,他再次證實當年他要撤離福島半徑250公里,包括東京都的3千萬人,這份報告再次證明菅直人所言不虚。

 

如果發生在台灣呢?我們燃料池中的廢燃料是4號機的4倍以上,豈不是要撤離1千公里?

 

第四問:什麼才是「兵凶戰危」?

 

趙先生,我們都是外省第二代,父母逃難而來台灣,深知兵凶戰危,也深愛台灣人民與土地,希望您不要因為一時的選舉,雙眼就看不到台灣地質的斷層,以及核電廠可能給2300萬同胞,甚至週邊國家地區帶來的凶險,趁選與只剩10天,懸崖勒馬,否則一旦核災發生,您選舉時的政治語言,將會成為您此生的恥辱碑。

 

自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我們無一日不想反攻大陸,中共也無一日不想血洗台灣。70多年就這麼過來了,我們都是被嚇大的,其間氣氛時緊時鬆,除了幾次金門的戰役外,台灣本島都算是安全。

 

我相信沒有人希望兩岸戰爭,但是我們不能不準備,所以每年千億國防經費,國人不以為忤。但是相對於核電廠燃料池核災、反應爐熔毀的問題,幾枚導彈火箭相對是小的,相信中共也不會使用核子武器來對付台灣人。

 

然而我們的核一二三廠6部機組,6座燃料池,我們核子放射性物質還不夠多嗎?至少可以製造數千核原子彈或氫彈,其中核一、二廠4部機組號稱除役,但燃料全都無法退出,可以問一問全世界有人這麼搞核電廠的嗎?

 

在風險管理上,人為可控的事故,如戰爭,是有辦法來扼制、減緩的,相信兩岸未來的領導人、人民不會真心想要發動戰爭,即使發生,也有可能以人的意志中止。真正的「兵凶戰危」是禍起蕭牆的核電廠、廢核燃料、燃料池,我相信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人了解這些問題,都會要和美國、中國好好商量,如何解決這些足以滅島,輻射污染千里的不可控災難。

 

※作者為公民電力公司發起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