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為什麼總是錯判形勢?

卓然 2024年05月27日 00:01:00
身為國會最大黨的主席,朱立倫在這場朝野大衝突裡幾乎沒有角色。(陳愷巨攝)

身為國會最大黨的主席,朱立倫在這場朝野大衝突裡幾乎沒有角色。(陳愷巨攝)

身為國會最大黨的主席,朱立倫已經沒有角色了嗎?

 

從517立法院爆發嚴重肢體衝突之後的十天裡,朱立倫出現在公眾視野的言行只有三次:

 

一、五月23日,朱立倫針對中共「聯合利劍—2024A」軍演,僅僅輕描淡寫的說出「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的套話,他雖然呼籲「中國大陸政府」克制,譴責一切破壞區域穩定和現狀的行為,但也同時「希望新上任的賴清德總統和國安團隊,以最嚴謹與負責任的態度,向國人提出務實有效的應對方式。」強烈暗示中共霸凌有理,台灣是自作自受,標準的是在檢討受害人。

 

二、五月22日,朱立倫針對近日國會立法亂象發表看法,「呼籲民進黨別想再以少數碾壓多數,用拳頭取代數人頭,以及以街頭壓制國會,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再走暴力取代數人頭,台灣將重回過去,可能引起民主內戰。」云云,暗示數十公民團體號召的十萬群眾包圍立院,是由民進黨挑唆,並且在中常會中表揚民眾黨,「感謝在審查過程中,民眾黨委員對議案投入跟認真。」

 

三、更早一天的5月21日,朱立倫設宴款待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羅森伯格,再次重申國民黨「親美、友日、和陸」的基本立場,強調「強化國防、對話交流」的2D戰略。請注意,朱立倫用字遣詞是很有講究的,他努力避開國際公認的「中國」稱謂,這和傳崐萁訪陸後上演文字審查,強制要求蘇巧慧將提案中的「中國」改成「大陸」,將「我國」改成「台灣」,與共產黨的統戰策略遙相呼應,抹去台灣的國家符碼之用心不言而諭。

 

朱立倫今年63歲,政治起步甚早,37歲當選立法委員,41歲當選兩任桃園縣長,妥妥的是國民黨的未來之星,48歲被拔擢為吳敦義內閣副院長,從此步入高速上升期,2010年他打敗蔡英文,當選升格後的新北市長,並且獲得連任,但奇怪的是,朱立倫的政治能量就此封頂,新北市政績被記在侯友宜的功勞簿上,後者不但接下他的棒子,而且搶走了再度參選總統的機會,這是後話。

 

2015年是朱立倫政途的轉捩點,那一年他在馬英九辭去黨主席的補選中高票勝出,並且在當年5月4日赴北京會見習近平,返台後隨即在5月16日表態不參選2016總統,從而埋下後來的「換柱」風暴,朱立倫也因而一蹶不振至今。

 

朱立倫為什麼從懇辭不選到堅決「換柱」,迄今仍然是個謎,但這造成的後果是他2016年總統大選慘敗給蔡英文,而且創下了國民黨總統得票僅獲381萬的最低紀錄,至今仍是朱立倫政治生涯拂之不去的恥辱印記。

 

2016年,蔡英文羽翼尚未豐滿,朱立倫也有打敗她的紀錄,為什麼在重要關頭裹足不前,又在洪秀柱民調崩盤後倉促上陣?只有朱立倫自己知道,2016年吳敦義也犯同樣的錯誤,明明很想選,卻矯情的指望眾星拱月黃袍加身,關鍵時刻錯判形勢是其致命硬傷。

 

賴清德才走馬上任三天,中共即展開環台軍演,內部又有藍白聯手掣肘,街頭則有十萬公民在怒吼,台灣再次走到命運轉折點,柯文哲已經警覺到氣氛暫保緘默,朱立倫還會重蹈錯判形勢的覆轍嗎?

 

※作者為自由評論者

 

關鍵字: 朱立倫 錯判形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