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傳真:貿易戰下香港出路-文創南向

陳家宏 2018年10月30日 00:00:00
香港應以南韓南向政策為例,思索定位及策略。(美聯社)

香港應以南韓南向政策為例,思索定位及策略。(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開打,香港不能倖免受到牽連,先是轉口貿易,繼而影響產業鏈其他部份。常言道:戰爭沒有贏家,貿易戰亦然。屬外向型經濟體系的香港,就只能一直被動受害?靈活求變適者生存是不變法則,不少港商正部署將生產線遷移至越南或緬甸等東盟國家,以逃避這場或年計的經濟戰爭。這看似是無奈轉變,但轉角度看卻是契機,可作重新定位。

 

隨近年中美博弈至地緣政治發展,東盟十國地位日益重要,從多項經濟數據已可得知:世界經濟論壇預計,東盟將於兩年內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多個國際調研機構更指,部份東盟成員國的年均經濟增長是全球最快國家。東盟人口超過六億而且年輕,區內各類銷售業發展蓬勃,國際品牌名店亦爭相加設當地分店,就足見其消費潛力。

 

若論誰最捉緊東盟機遇,南韓可說是當中的佼佼者。由生產到銷售,從賺盡人口紅利至佔據市場份額,南韓開辟東盟新市場的主要策略,就是積極輸出韓流文化。以緬甸為例,南韓政府深明文化影響力廣遠,文化產業可帶動各類經貿活動,因而早在緬甸推行改革開放初期,主動與當地電視台協商,免費提供韓劇及綜藝節目播放權。伴隨韓流吹至新市場的還有時裝、化妝品、韓食、電子商品等各類消費品,南韓免費輸出文化軟實力,卻賺取龐大無窮的連鎖經濟效益。韓流文化廣受東南亞人民喜愛,按南韓電影委員會2015年報告,東南亞市場佔韓國電影出口近八成,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大有錢途。

 

南韓與東南亞在文化上本是相異,但卻能以文化轉化成經濟收益。反之香港與東南亞有著深厚淵源,為何又不加以善用?回顧歷史,從昔日移民以至經貿連繫,香港與東南亞多地人民交流頻繁,促成多方在經濟及文化親近度高。而在歌影視流行文化方面,東南亞不論在人才、資金、以至市場,都為香港提供重要元素:香港功夫片席捲東南亞後,成功打進國際市場,讓世界認識功夫以至香港電影;八十年代多首經典金曲,都是經改編成廣東歌後,才在東南亞大熱播放。故此,有論者形容港式文化滋潤著東南亞數代人民。由東南亞多國,以至港澳等地所形成的「華南文化圈」,為香港積存深厚文化影響力,儘管現況大不如前,但仍有堅實基礎。

 

事實上,近年香港與東盟的經貿互動漸趨緊密,東盟是僅次中國的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港府亦於去年底,與東盟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為相互拓展商機提供有利條件。在現今環球局勢下,如何善用香港文創力量,借助華南文化圈這片傳統區域腹地,全面加強與東盟在文化至經濟上聯繫,香港應以南韓為例,思索定位及策略。(本文由「香港永續經濟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為香港永續經濟聯會召集人

關鍵字: 香港 文創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