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消費性電子需求下滑 中國在貿易戰中的籌碼更少

蔡明芳 2019年02月20日 00:00:00
美國蘋果公司的財測大幅下修,導因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帶給消費者的新鮮感降低,進而遞延消費者的換機意願。(美聯社)

美國蘋果公司的財測大幅下修,導因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帶給消費者的新鮮感降低,進而遞延消費者的換機意願。(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於去年12月初與中國習近平主席會面後承諾暫緩在今年1月1日對中國繼續提高關稅至25%的期限日益逼近,部分媒體也報導川普總統考慮延長對中國產品提高關稅的期限的消息,亦即,由3月1日再延長60天。這與本專欄在「中美貿易戰下 台灣經濟問題只會多不會少」一文中的部分結論相近。

 

一直以來,強迫技術移轉、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非關稅障礙、服務業等議題,多因中國政府利用公平政策工具而傷害美國廠商利潤,並進一步對美國就業帶來不利的影響。就現階段美中雙方的談判結果而言,雙方也僅能就上述主要問題達成一些原則性共識,至於進一步的具體細節協商,則因牽涉中國經濟結構的改革,必然不會有快速的進展。

 

取得技術不再是白吃的午餐

 

對一個長期依賴外國技術外溢,甚至利用國內廠商竊取外國先進技術的國家而言,技術一直都是免費。若要其對技術使用付費,則必然會對該國廠商利潤或該國技術的進步帶來巨大影響。更何況中國已被許多國家認定是以國家力量在各國境內竊取資料或技術,在此癥結上,貿易戰要停止是非常困難的,中國只能寄望不會繼續惡化。

 

今年以來,美中雙方已進行三次會面,分別為1月7日至9日、1月30日至31日與2月11日至15日,但在強迫技術轉讓,或取消國有企業特殊待遇的相關議題上仍有很大的歧異。因此,即使部分美國官員或川普一再宣稱談判獲得重大進展,也無法降低貿易戰對於美國經濟或世界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

 

歐盟對中國的掠奪性投資不再視而不見

 

中國除了面對美中貿易戰的威脅外,歐洲議會在本月14日以500張贊成票對49張反對票通過嚴格審查外國投資的法案,特別是有關半導體、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有關歐洲戰略科技以及能源、運輸、通訊與國防等關鍵產業。這項法案無疑增加了進入歐盟投資的門檻。這對近年來在中歐或東歐著力較深的中國政府與中國廠商而言,必然會有不小的影響,也顯見中國的掠奪性投資顯然也已經對歐盟產生不小的潛在傷害。

 

中國的談判籌碼持續下滑

 

若美國與歐盟對於中國的投資嚴審與對來資中國產品提高關稅與增加非關稅障礙,對於以出口為主的中國而言必然會有很大的傷害。即使許多人常會提到中國的內需已經起來,但是,這些高所得的消費人口仍然有許多是受雇於外商,或與歐美企業有很多生意往來的中國廠商或台商。若外國對於中國政府的疑慮持續升高,沒有理由這些在中國的企業不會受到影響。

 

若此,上述企業可以雇用的員工數或願給付的薪資也會隨之降低,中國的當期消費力一定下滑。加上貿易戰何時結束的不確定性,預期心理所可能導致的消費緊縮效果實不容小覷。因此,習近平主席希望中國可以靠自己的情況可能不存在。

 

此外,美國蘋果公司的財測大幅下修,導因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帶給消費者的新鮮感降低,進而遞延消費者的換機意願。對於以手機生產和組裝為主的中國而言,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銷售下滑,也可能伴隨失業的產生,這並非因美中貿易戰而起,卻會對中國的經濟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雖然蘋果下修財測也會影響美國股市,但蘋果雇用的員工數變化,對美國本土就業的影響極為有限,因此,在川普以壯大美國製造業的前提下,蘋果財報不應是貿易戰是否持續的關鍵。

 

貿易衝突讓中國苦戰也讓台灣兩難

 

綜合上述討論可知,雖然美中貿易戰讓全球經濟的不確定風險升高,可能讓包含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經濟受到衝擊,但是,對於以生產為主的中國而言,恐怕衝擊還是最大的。換句話說,中國可以與美國談判的籌碼可能會愈來愈少,這是中國政府必須要審慎以對的。對台灣電子大廠而言,產能的移動並非最棘手的,最難解決的恐怕是未來如何與中國品牌廠商合作,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合作的利基會逐漸縮小。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