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武王伐紂滅了九十九國 從西周到春秋的「國」為什麼這麼多?

楊照 2020年06月02日 07:00:00
春秋形勢圖(圖片取自網路)

春秋形勢圖(圖片取自網路)

由重重透鏡看過去,長期受到扭曲、很不容易看清楚的歷史現象之一,是周代的「國」。古史上的關鍵事件是秦始皇統一六國,而此一事件又是從春秋就開始的國與國爭鬥兼併的最高峰。東周開端時,封建制的體系裡有幾百個國,之後國的數字一路減少,到西元前二二一年,只剩下最後一個、唯一一個,就是「秦」。

 

但「國」是什麼?「國」長什麼樣子,我們真的知道嗎?想到國、講到國的時候,我們心中自然浮現的圖像是疆域國家,也就是可以在地圖上畫出每個國的領域,國與國之間有疆界,從這裡到那裡屬於這國,過了這條線則屬於那國。

 

關於戰國時期,大家都知道「戰國七雄」,也幾乎都知道這七雄是秦、齊、楚、燕、韓、趙、魏,還知道七雄的地理分布,秦在最西邊,齊在最東邊,楚在最南邊,燕在東北,韓、趙、魏則是從原來的晉分出來的,處於中間偏北的區域。

 

但往前推到春秋時期,有個相應的代表性名稱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的概念,其實和戰國七雄截然不同。七雄指的是當時僅存的幾個主要國家,五霸說的卻是五個人: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七雄可以用地圖概念標示出來,這七個國差不多就覆滿了當時的中國。但五霸不是,五霸的政治勢力不是疆域式的。

 

這中間牽涉到從春秋到戰國,很不一樣的「國」的型態。那個時代有很多很多國錯落分布在這塊地方,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國的所在,但國與國之間沒有明確的國界。

 

過去一百多年間,有過幾位真正下苦功的學者,如顧棟高,如陳槃,他們將先秦史料徹查過,一條一條比對,想辦法還原畫出古地圖來。他們找到許多春秋時期有記錄的「國」,在地圖上標記出來,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修正觀念,那就是:春秋時期的國數量驚人,達數百之譜。

 

然後到了一九四三年,侯外廬先生首先提出一個關於「國」的新理解——「城市國家說」。 更多可參考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年)第五章〈中國古代「城市國家」的起源及其發展〉、第六章〈周代「城市國家」及其亞細亞特性〉。這是什麼?侯外廬主張從西周到春秋,文獻上所提到的國其實是一座城,是一個城的體制,而不是常識中有領土,領土中有村鎮分布的型態。

 

侯外廬提出的意見,在中國撼動不了根深柢固的傳統看法,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反而是在日本,有兩位研究「東洋史」(日本人對中國史的稱呼)的學者受到啟發,並借鑒西洋古希臘的歷史,在差不多同時進一步發展出「城邦國家說」。

 

這兩位學者,一位是貝塚茂樹,另一位是宮崎市定。他們從中國古史中劃分出一段特殊的「城邦時代」。從西周到春秋中葉,中國分成許多單位,每一個單位,諸侯之「國」和大夫之「家」,是一座一座獨立的城,藉由封建制讓這些獨立的城連結起來,構成了周代的政治系統。

 

《戰國策.趙策》中記錄了一句話:「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顯示到了戰國時代,人們仍然留有對於之前城邦時代的記憶,而且清楚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和之前時代間的差異。

 

我們當然不必認真相信古代有「萬國」,「萬」只是用來形容數量眾多的概辭。相較於戰國,原來的國數量一定是極多的。《逸周書.世俘解》中記錄武王伐紂,一共滅了九十九國,自動臣服的有六百五十二國。古文獻裡也多次提到,武王第一次發兵翦商時,大會孟津,來了「八百諸侯」。這些數字在在顯示了那個時代的國一定不大。對應《趙策》上的說法,那麼一個國的規模,是每一邊幾百公尺的牆圍出來的城,城裡住著頂多萬人左右的居民。

 

這樣的主張,在後來出土的周代考古遺址中進一步獲得證實。例如一九九八年開始在河南焦作挖出一座相對完整的城,北邊的城牆長二百九十五公尺,另外三邊各是二百七十公尺長。城牆的高度約九公尺,城基最寬處有五公尺,城上方則大約三公尺。

 

綜合文獻和考古資料,我們能夠重新整理這一段的古史發展。之前提過,新石器晚期,可能在夏人手中,有了「夯土」技術的突破,開始了較大規模的城牆工程。夯土需要動員大量人力,也就同時促成了中國國家組織的第一步關鍵擴張。早期的夯土城牆規模較大,周代以後的反而變小了。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

 

早期只有少數掌握特殊動員優勢的部族,才有辦法築城。築城是件少有的大事,能組織、安排築城的部族,擁有高階的統治地位。然而隨著夯土技術的普及,再加上統治型態的改變,到了周代,築城已經不再是那麼稀奇、那麼了不起的事了。較邊緣的地方、較少的人,都知道如何築城,都有能力為自己築一座城。這種條件下築起的城,規模就不會那麼龐大驚人了。於是,有一個時期,在中國這塊地域範圍內,大家競相築城,兩三百年間,絕大部分的聚落都重新規劃了自己的居住區,改造為以「城」為中心的居住型態。

 

*本文摘自《不一樣的中國史2:從文字到思想,文明躍進的時代──周》,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台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餘冊。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