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首度針對外來飛行物威脅發佈國家級警報,因英文用字錯誤引發爭議。(合成畫面/張哲偉攝、央視)
大選投票倒數敏感時刻,國防部在9日下午首度針對外來飛行物威脅發佈「國家級警報」,示警中國發射衛星並飛越我國陸地上空。國安人士指出,我國軍方幾乎在對岸衛星升空之後,就立刻掌握其飛行路徑偏離既定軌道,可能危及我國地面安全,當下決定發佈警報。儘管因英文用字錯誤引發爭議,然而警報發佈卻也向對岸及國際社會證明我國軍方的偵測實力。
儘管如此,仍有部分輿論質疑,去年中國以美國前眾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為藉口,對台灣發動大規模軍事演習,也曾有飛彈飛越台灣上空,國防部卻未發佈預警。國安人士透露,當時我國軍方掌握情資,判定共軍導彈飛越台灣上空時在飛行路徑位於大氣層外,預測落點為東部海域,對本島地面不構成危害,事後也證明我國軍方的情資及研判正確。
9日下午15時17分,國防部發佈國家級警報,示警中國發射衛星並飛越我國南部上空,呼籲民眾注意安全。然而警報英文內容標註為「Air riad Alert」(空襲警報),並指飛行物為「Missile」(飛彈),引發民眾恐慌。事後國防部雖出面澄清英文為誤植並為此致歉,但已引發在野陣營猛力抨擊,更影射國防部針對衛星發佈警報係有意影響選舉。
事實上,我國軍方日前便已從相關情資掌握中方預計在本週發射衛星。國安人士透露,根據我方掌握,中國9日於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搭載衛星,原本設定路徑將經過我國西南方海域,對我國陸地安全不構成威脅。
然而在衛星升空後,我方立即偵測發現該枚衛星偏離原始設定軌道,而是經過我國高雄、台東上空;而在飛行過程中,可能有碎片等掉落物,威脅我國地面人員安全,因此在第一時間決定發佈國家級警報,告知民眾注意安全。
據了解,此次國家級警報使用的2017年建置的預警系統,原本設計就是用在共軍飛彈來襲時的警報發佈,因此文字也預設為「飛彈」警報。由於9日是首度使用此一警報系統,才會在發佈前僅修改中文用詞,未同步修改英文內容,造成中英文警報文字不同的重大爭議。
儘管長期處於中國武力威脅之中,我國直至近年才逐步建立國防安全的預警系統及訊息公開的作法,大部分設計係參考日本作法。但事實上,日本因應北韓等敵意國家的飛彈威脅設計的全國瞬時警報系統(J-Alert),也曾因技術等問題出現錯誤。
2022年10月,日本曾將應該向北海道及青森地區發送的飛彈警報,向東京等不受影響的地區發送,引發輿論抨擊。2023年4月,北韓向日本方向發射導彈,日本政府向北海道地區緊急發佈J-Alert,呼籲民眾避難;然而在不到半小時內,政府又修正訊息,稱該枚飛彈並無落在北海道及其周邊的可能,同樣招致在野黨抨擊,岸田內閣則主張,警報發放以人民安全為考量,且預測的掉落地點如何,都是一種威脅,警報發佈並無問題。
而同樣面臨北韓頻繁威脅的南韓,也曾在2023年5月底北韓發射搭載軍事偵察衛星「萬里鏡1號」的運載火箭「千里馬1號」時,由首爾市政府發佈避難警報,然而火箭最終墜海宣告失敗,首爾市政府也遭批評「反應過度」,從而令南韓政府決定參考J-Alert,改進警戒警報系統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