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借鏡日本企業ESG提升台灣防災韌性

張瀞方 2024年05月06日 07:00:00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促使日本加強對 ESG 實踐的重視。(維基百科)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促使日本加強對 ESG 實踐的重視。(維基百科)

當前全球大小企業最夯的ESG議題,分別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的縮寫,乍看之下,很難與預防地震等防災作為聯想在一起,可是事實上,支持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的投資政策,可以使易受災害的國家更快地恢復、增強復原力並刺激新的地方經濟成長,與消極推動ESG投資政策的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值得台灣參考。

 

台灣與日本同為地震最頻繁國家之列,據統計,日本每年平均有感地震多達1500次,台灣也不遑多讓,平均一年約1000次,許多日本企業將 ESG 原則融入其業務策略、風險管理和長期規劃中,認識到永續性和抗災能力對於地震多發環境中的營運至關重要。

 

整體而言,日本堪稱主動解決與自然災害暴露相關的 ESG 問題的典範。日本企業正在和政府一起透過策略性政策解決環境問題。其中一個例子就是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這場日本有觀測紀錄以來首個規模超過9的地震,共造成逾2萬8千人死傷及失蹤以及超過23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場現代日本少見的大災難,視為重大轉折點,促使日本顯著加強對 ESG 實踐的重視,特別是與防災和抗震能力相關的實踐。從國家政策層面切入,設立「東日本大震災復興基本法」,以首相為首,並納入所有閣員設置「復興廳」,發行「復興債」確保重建財源、成立「企業連攜推進室」等,動員國家資源全力復興災後重建,此機制長期延續到震災發生20年後的2031年3月31日前廢止。

 

2011 年之前,日本由於地震活動歷史悠久,已經制定了嚴格的建築規範和防備措施。 然而,日本東北部發生的 9.0 級地震是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地震之一,令許多現有的保障措施和緊急應變計畫不堪重負。地震和由此引發的海嘯造成了大規模的破壞、近 16,000 人死亡以及福島第一核電廠災難。 這次災難性事件揭露了日本基礎設施、能源系統和災難應變能力的脆弱性。此後,日本發起了一項納入關鍵 ESG 原則的系統性改革。在環境方面,日本加速採用再生能源以減少核子風險、改善海嘯監測和沿海生態系統保護;在社會層面,日本受影響地區的大規模復健和社區重建舉措、解決有關核子安全、疏散和人道救援的擔憂;在治理方面,著重在公共安全方面,日本更嚴格的工廠選址、基礎設施抗震規範、加強預警系統、防災演習、核設施的監管改革等。

 

在經歷了 2011 年後嚴重的供應鏈中斷之後,日本企業也面臨來自國際供應鏈、投資者、借貸方和社會的壓力,要求它們將 ESG 提升為核心業務優先事項。東北災難造成的驚人的人員、環境和經濟損失敲響了警鐘。 它引發了日本向更永續、更有彈性和更具社會意識的模式轉型,該模式符合 ESG 最佳實踐,以預防和減輕未來災難性地震的風險。在福島核災事故後,日本一直致力於再生能源開發(特別是太陽能和風能)的發展,譬如在在福島縣近海實施世界首個浮動式海上風力發電示範。著名企業如軟銀、豐田汽車、三菱集團等都投入資金開發再生能源,降低對核電的依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提高能源安全。人們非常關注工業、建築和交通領域的能源效率,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另外,「復興廳」下的「企業連攜推進室」工作,也持續支持東北地區受創嚴重的岩手、宮城和福島縣的中小企業,充其在農水產方面的財源補助、推進及輸出。

 

ESG (環境、社會和治理)原則旨在助於永續發展,並增強應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帶來的能力。ESG原則與日本的防震建設工作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日本企業利用在土木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為防災基礎設施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這對於增強抗震能力至關重要,確保一般住宅區和沿海地區基礎設施的安全和抗震能力。

 

例如,日本建築公司:鹿島建設(Kojima Cooperation)一直積極參與開發抗震技術,可做為參考。在建築物中使用基礎隔離系統,該技術包括在建築物和地基之間安裝支座或隔震器。這些隔震裝置可作為減震器,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波在地震中的影響。此技術創新的貢獻,來減輕與地震等自然災害相關的風險。

 

台灣透過學習日本的經驗並將以 ESG 為中心的地震防備戰略制度化,可以增強抵禦地震風險的能力,同時為永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

 

此外,台灣可以從日本將 ESG 原則融入防災措施(特別是地震)的經驗中學到一些寶貴的經驗,尤其關鍵基礎設施項目制定強有力的環境影響評估,考慮地震風險和生態系統脆弱性、積極投資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以減少對易受地震影響的核電廠的依賴、實施海岸防禦系統、紅樹林復育和其他基於生態的解決方案,以減輕海嘯風險。

 

日本企業與政府共同努力推動防災也非常值得台灣學習,台灣應促進政府、企業、學術機構和當地社區之間的合作,以減少災害風險。尤其激勵私部門對抗震基礎設施、再生能源和永續城市規劃的投資、促進地震預測、工程和減災技術研究和創新的公私夥伴關係。政府可以拋磚引玉,建立專門機構或工作小組,監督 ESG 納入災害預防政策和計畫的情況、強制要求在高風險地區營運的企業實施與抗災能力相關的 ESG 報告和揭露做法,將災難復原力指標納入環境、社會和治理績效評估中。台灣透過學習日本的經驗,積極實施以ESG為中心的防災策略,台灣可以增強整體防災能力和抵禦潛在地震和海嘯影響的能力。

 

※作者為香港大學文學院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日本研究博士,長期關注日本企業動向,現為獨立研究員。

關鍵字: 台灣 地震 日本 ESG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