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製造者與棋子:台灣總統大選期間美國相關論述

楊光舜 2024年01月11日 07:00:00
美國在確保台灣安全繁榮上扮演者關鍵角色,台灣三位總統候選人也都聲稱其親美立場。圖為美國眾議院議長強生會見我駐美代表俞大㵢。(美聯社)

美國在確保台灣安全繁榮上扮演者關鍵角色,台灣三位總統候選人也都聲稱其親美立場。圖為美國眾議院議長強生會見我駐美代表俞大㵢。(美聯社)

台灣總統大選將近,輿論便開始討論全國性議題,例如台灣與其最重要盟友美國的關係。各候選人的外交政策在受到檢視同時,與這個雙邊關係有關論述乃至錯假訊息充斥在台灣社會內部,進而影響選民判斷。有些論述會抨擊候選人無法細緻地處理對美關係甚至取得美方信任。有些則會暗示美國並非一可靠盟友,而過於親美的候選人可能無法促進台灣的長久利益。

 

其他國家或許也可見類似論述,中國試圖透過大外宣影響台灣選民對美觀感也並非新鮮事。在台灣,政黨、政治人物、及媒體或許會不經意複述乃至散播這些論述,進而助長了中國大外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構成生存威脅,並對美國優先地位形成步步進逼的挑戰的當下,台灣對抗有害台美關係論述的經驗或可為其他面對類似挑戰的民主國家借鏡。

 

過往論述

 

自1996年台灣首次總統直選以來,競選期間諸如「麻煩製造者」及「棋子」等論述是屢見不鮮。「麻煩製造者」論一般會指責主張台灣法理獨立的台灣政治人物或政黨挑起區域動盪形勢。該論述最早可回溯至中國攻擊國民黨籍的台灣首任民選總統李登輝的大外宣。基於共同的反台獨立場,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會傾向在選舉期間將提出台獨黨綱的民主進步黨的候選人稱作麻煩製造者。

 

麻煩製造者論似乎在美國官員重申不支持台獨的長期政策,或不鼓勵台灣達成此一目標的意圖時聽起來更可信。例如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在會晤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時,一度謠傳小布希將當時的民進黨籍台灣總統陳水扁斥為麻煩製造者。陳水扁的國民黨籍繼任者馬英九曾宣示他本人及其政黨不會成為「麻煩製造者」,也不會改變台海現狀,以讓國際社會安心。

 

另一方面,「棋子論」指美國將台灣作為推展其制華大戰略的工具。該論述的潛台詞是美國毫不忌諱以軍售台灣或指涉台灣獨立地位的象徵性動作來激怒中國。它同時也暗示美國不會犧牲本國將士的性命來介入一場由它所挑起的台海衝突。被美國在1979年終止官方外交關係的台灣由於有被「拋棄」的歷史,該論述可能引起台灣人的「疑美論」。儘管近年來台美關係有長足進展,台灣政治人物仍然擔心台灣會成為美國的「棋子」、「籌碼」、或「貨架上的商品」。

 

這些論述可能有其變體或延伸版本。例如「麻煩製造者論」可以被轉化為美國對某些台灣政治人物「不放心」,因為這些政治人物的政策可能會引起美方側目。台灣總統蔡英文在2012年首次競選總統失敗,選前即曾成為該論述的攻擊對象。當時英國《金融時報》曾引述某位美國匿名官員,稱其對蔡英文維護兩岸穩定的意願及能力不放心。

 

麻煩製造者論」的變型「疑賴論」指台灣副總統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因其台獨主張無法取得美方信任。(美聯社)

 

「棋子論」也可能出現如台灣「倚美」這種變型。在中國大外宣中,這個一再出現的主題指控民進黨政府透過與美國合作「謀獨」。該論述通常與美國「制華」一同出現,影射兩者間有某種共生關係。「倚美」論通常在美國提昇台灣國際地位或國防實力,或者台灣政府致力於強化對美關係時出現。

 

除了這兩種主要論述及其延伸,還有一些比較次要的論述有時也會被提起。「美中共管」論指美中有默契共同管理台灣問題以避免緊張情勢升級。胡錦濤在2005年與小布希的高峰會時曾表達中美能共同反對台獨的願望。被「共管」的對象可以是台灣、台海、或者台獨。「美國促使兩岸談判」指美國為謀求台海長久和平或迫使台灣與中國進行政治協商,就算可能導致台灣被中國統一。就算雷根的「六項保證」表明美國「不會在台北與北京之間做調人」,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的「中程協議」或者奈伊(Joseph Nye)的「台灣交易」等提案都建議美國採取更積極角色以促成兩岸爭端和平解決。最後,「美國介入台灣選舉」指美國會透過對台灣總統候選人「面試」或「選邊」等作為以推展有利美國國家利益的政策。

 

2024大選期間的論述

 

今年大選期間,許多上述論述再度出現並有所變化。「麻煩製造者論」的變型「疑賴論」指台灣副總統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因其台獨主張無法取得美方信任。《金融時報》在一月七月兩篇報導引述學者及美國匿名官員說法,對賴可能激怒北京表達憂慮,成為「疑賴論」的旁證。

 

根據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的研究,「麻煩製造者論」在「疑賴論」出現時在網路上引發熱議。《金融時報》在一月及七月刊出兩篇報導時,以及賴清德在八月過境美國時,是「麻煩製造者論」及「疑賴論」引發熱議的三個時間點。賴清德低調過境美國,被解讀為是華府為傳達其疑慮而刻意降級其曝光。於此同時,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由於其增加兩岸對話交流的主張,常被形容為能讓美方感到「放心」。

 

「麻煩製造者」論多針對個別政治人物,但「棋子論」經常針對的是台灣整體,在非選舉期間也會被提起。從2021年4月到2023年9月,「麻煩製造者」論在2023年重新浮上檯面之前僅在2022年8月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時成為熱議議題。相對而言,棋子論在這段期間一直都被提及,也鮮少針對總統候選人。比方說「棋子論」的變型「毀台論」在2023年五月被帶起,因當時美國眾議員莫頓(Seth Moulton)的發言遭扭曲為暗示美國有意「在中國侵台時炸毀台積電在台廠房」。「棄台論」在2023年六月也因為一則有關「美國檢討撤僑計劃」的謠言而為人關注。

 

棋子論要被用作攻擊民進黨政府及其政治人物,經常是透過「倚美」或「挾洋」等延伸論述。它們在2023年4月蔡英文總統會晤美國前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6月中國前國防部長李尚福批評民進黨政府「挾洋謀獨」、以及8月賴清德過境美國時被提起。

 

美方官員一再重申美國政府不會在台灣選舉中「選邊站」的立場。(美聯社)

 

有些論述是在美方官員作出相關論述時成為話題。2023年6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中時,他將台灣稱作「美中已實際上負責任地處理的」議題時,其評論就被詮釋為有意進行「美中共管」台灣議題。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支持兩岸對話的說法,也被台灣評論者視為是美國表達對台海緊張情勢升高的憂慮以及施壓賴清德要與中方接觸的訊號。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在6月訪台並與各總統候選人會談時,也被台灣評論者視為是在對他們進行「面試」。

 

結論

 

如同所有的假訊息及陰謀論,上述論述可能都部份符合事實。問題癥結點在於這些論述是立基於臆測、個人觀點、甚或是謠言。美方官員一再重申美國政府不會在台灣選舉中「選邊站」的立場,也從未為上述論述背書。注入「麻煩製造者」、「棋子」、或「美中共管」論述可能會見於美國政策圈的討論,甚至被一些學者或美國前官員所認同,但都為正式成型為美國官方政策。誇大這些論述在美方政治議程中的重要性恐有誤導視聽之嫌。

 

有些論述是為了攻擊特定政黨及政治人物以謀求政治利益,而將外交事務政治化。個別專家的個人觀點有時會被形容成暗示美方偏好的權威性消息來源。例如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曾在2012年總統選舉前數日在電視專訪中批評蔡英文「無意締結兩岸協議」,在日後也否認其言論對大選結果帶來衝擊的說法。2023年12月侯友宜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了與葛來儀(Bonnie Glaser)的合照,並轉傳了葛來儀建議民進黨凍結台獨黨綱的合著文章。對此葛來儀否認他有支持侯友宜的立場。

 

理想上,政治會止於大洋之濱,在涉及台美關係的議題上更應由此為甚。美國在確保台灣安全繁榮上扮演者關鍵角色,台灣三位總統候選人也都聲稱其親美立場。以問題重重的論述將如此緊要議題政治化對台美關係進展並無幫助。因這會阻礙雙方關係的健康發展、侵蝕台灣民眾對其盟友的信心,更會破壞台灣長期的國家利益。無論競選活動如何激烈,政治人物、專家、及意見領袖在評論時應力求謹慎,尤其是對選舉及民眾長期對美認知有決定性影響的議題時更應如此。

 

※ 本文刊於1月9日《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Troublemaker’ and ‘Pawn’: US-related Narratives Amid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連結)。作者為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研究員及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創辦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