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颱凱米致災檢討 高市府:持續打造韌性城市

朱窈慧 2024年08月12日 14:30:00
強颱凱米致災性降雨,加上天文大潮影響,造成高雄市區淹水災情。(朱窈慧攝)

強颱凱米致災性降雨,加上天文大潮影響,造成高雄市區淹水災情。(朱窈慧攝)

7月強烈颱風凱米降雨加上天文大潮影響造成高雄市區淹水災情,遭外界質疑「前瞻」治水失效。但包括成大多名學者都認為,高市府「前瞻」計畫(水與安全)投入91億元治水經費已有成效。

 

凱米強颱致災性降雨程度超過2009年莫拉克颱風,導致各地出現積淹水災情,市府水利局盤點排水改善方案,針對淹水區域擬定改善策略,提出總金額達35億元的工程改善方案,將依水利署所定期限提報水利署。

 

水利局表示,除持續進行各排水渠道瓶頸段改善工程外,針對這次發生溢淹的曹公新圳、典寶溪,後勁溪,愛河等嚴重溢淹渠段,將以局部封閉護岸頂部缺口方式進行改善,同時,也檢討辦理抽水站功能提升作業,爭取建置備援機組。

 

此外,因應極端氣候造成的強降雨,水利局也加快腳步擴增劉厝、白米滯洪池容量,爭取繼續闢建芋寮滯洪池並持續推動燕巢角宿滯洪池及大社溫鼓埤滯洪池,進一步提升全市滯洪容量,以減輕水患問題。

 

部分民代及媒體質疑前瞻基礎建設治水工程成效。依高雄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科數據,颱風凱米淹水面積比起莫拉克,少了約92%,且都會區淹水大多1小時退水也明顯縮短。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羅偉誠指出,凱米帶來致災性豪雨,已超過200年防洪系統設計標準,從數據上來看,淹水面積較莫拉克大幅減少、退水時間也縮短,假設缺乏前瞻水利建設等,災情恐更嚴重。

 

成大前工學院長游保杉名譽教授認為,需認知未來降雨強度與總量超過目前水利設施保護標準機會可能更頻繁。當超過設計標準所造成的淹水應是合理而可接受現象,不宜輕易說治水無效打擊水利工程師等言論。

 

至於,外界質疑滯洪池設計成效,屏東科技大學名譽教授丁澈士指出,滯洪池容量標準有設計極限,凱米颱風3小時時雨量就超過高雄滯洪池設計標準,不淹也難。

 

此外,高雄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吳明淏也提到,極端氣候帶來暴雨,很可能超過既有工程設計,政府與民眾思維,必須從要求零災害,轉變為災害發生時能降低損失、更快復原。

 

對於凱米颱風帶來致災雨量是淹水主因,高市府水利局今天(12日)說明,將評估檢討並持續執行排水改善工程及排水系統清疏,但工程手段無法完全避免災害發生;長期目標必須針對流域評估逕流分擔,透過水道分(疏)洪、新設滯洪池或雨 水調節池、基地保水與雨水儲留方式,充分利用公共設施使其兼具滯洪功能等,提高防洪韌性,減少水患損失。協助市民取得水情資訊、鼓勵易淹水地區加裝防水閘門、輔導成立自主防災社區、進行防災演練等各項有助提升防洪韌性策略,也是持續努力目標。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