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Netflix是這樣制約了我們

呂國維 2021年08月05日 07:00:00
Netflix連續播放功能,成功讓觀眾追劇的時數大幅上升,經常看著看著就天亮了。(翻攝Netflix)

Netflix連續播放功能,成功讓觀眾追劇的時數大幅上升,經常看著看著就天亮了。(翻攝Netflix)

我描述一些情境,看看有多少符合你的日常生活狀況。

 

睡前幾分鐘看個YouTube,沒想到看著看著卻過了兩小時下課滑一下Instagram的動態,結果卻把所有好友的動態都滑完了假日的午後看Netflix來追個喜歡的美劇,不知不覺卻把一整季全部追完了。

 

這些情境都似曾相似對吧!也許在很多人身上這些是每天重複上演的劇本。「網路」做為一個獲取資訊渠道的媒介,每天都在悄聲無息地偷走了人們的時間;當我們每次想著「再一下就好」往往就是一頭栽進去,沒完沒了。有了網路還不夠,科技產品更是加速奪去我們對於零碎時間的運用;搭公車、走路中、下課時間甚至是我們蹲馬桶的幾分鐘,我們都會忍不住拿起手機,滑呀滑,就這樣「滑」進了時間黑洞。

 

我們以為是靠著自由意志在選擇當下要做的事,但實則,成了手機的奴隸。

 

網路何以讓我們如此成癮?

 

成癮似乎是個窮凶惡極的詞彙,沒人喜歡稱自己為成癮者。當聽到「成癮」二字時,腦中聯想到的不外乎毒品與酒精,但其實這兩者屬於「物質依賴」而不是成癮。成癮囊括的範圍其實更廣,以《欲罷不能》(Irresistible)這本書的作者Adam Alter 的定義『當某人無法抗拒某個行為,而這個行為能在短時間內,滿足這個人內心深處的某個心理需求,卻會對他產生長期的巨大傷害,這就是成癮。』

 

環境會造就成癮機率,當周遭的景象、氣味、聲音、感覺讓人回想起紓解心靈苦悶的快感,癮頭就會復發。基本上,癮頭復發只需要三種特質:物品容易取得、行為容易執行;感到無聊;類似的場景。

 

以科技產品舉例,只要感到「無聊」時,就會觸發我們將 Facebook、Instagram或YouTube 打開,看看網路上有什麼新鮮事。我們無論在家裡、公司、通勤時都慣性滑手機時,這些環境也制約了我們,只要坐上公車的一瞬間,我們的五感接收到似曾相識的場景,手指也會習慣性準備打開手機。

 

然而,現在市面上的 app 大多沒有停止提示(Stopping Cue),不像從前的書、雜誌、報紙、遊戲。我們沒辦法無止盡地翻同一本書,再怎麼厚的書也總有翻完的那一刻,當那一刻到來時,我們就可以闔上書本、繼續過我們的人生。但現今的 app 幾乎都是「無限」的,我們可以無止盡地往下滑,看到更新的動態,發掘更多的新資訊。這不僅僅造成資訊過載的問題,更讓我們不知道何時該停下來,何時才算「夠了」。

 

以Netflix連續播放功能為例,從前如果要看下一集的話,我們需要多按一個鍵才開始播放下一集;但現在正好相反,下一集會自動播放,如果我們不想看的話需要多按一個鍵才能停止播放下一集。以前是選擇「要不要看下一集」;現在則是「要不要不看下一集」而這樣小小的改變就差很多了,導致觀眾追劇的時數大幅上升,經常看著看著就天亮了。

 

一頭栽進這個資訊叢林

 

微軟加拿大分公司在2000年的調查報告指出,一般人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長度為12秒鐘。到了2013年這個數字變為8秒鐘。微軟提供了一個比較數據,金魚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長度平均為9秒鐘。這份報告宣稱人類的注意力正逐漸下降,18至24歲的年齡層有77%表示,他們沒事的時候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機然後再去做別的事、有87%的人說他們經常放空發呆或是連續看很多集電視影集。

 

科學歷史專家戴生在他的著作《人工智慧的演化》這麼說:「人類為了更容易操控電腦網路所做的一切事情,同時也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讓電腦網路更容易操控人類。」

 

我們現今所處的社會,這不正是最佳的寫照嗎(這本書出版於1997年)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的很多,但現實是,我們根本甚麼都不知道!甚至還得要上網google才知道。我曾經聽過一個非常寫實的例子,有個上班族站在自家門口拿手機看了當天的氣象,才決定自己要不要帶雨傘,而不是直接開門確認是否有下雨。

 

身處這個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當中,瀏覽一個網頁,旁邊不斷有跳出的視窗要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抓住我們的眼球不放。《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的作者波茲曼提到,媒體的問題都離不開一件事,就是「急促」。不論是新聞、辯論、事務討論或名人邀訪,一段話就只有五分鐘。

 

波茲曼甚至開了一個玩笑(但我其實覺得是事實)當我們聽到「接下來我們來看...」代表主播幫你決定了「剛才那件事你看四十五秒就夠了,千萬別想太多!」因為後面還有更刺激、更勁爆、更腥羶色的,你要把時間留給我們!

 

時間給了他們,那我們呢?

 

如果你可以認同時間就是金錢,那麼就能了解,為甚麼網路上的很多內容都是「免費」。這些內容並不是真正要娛樂大眾,而是透過娛樂化、誇張化、視覺化的內容,讓我們把時間砸在上面。這些科技公司要的就是你的時間,你花越多時間在平台上他們就越了解你,未來就更懂得該向你兜售什麼樣的商品。

 

然而,我們需要時間去沉澱、思考、冥想、放空、閱讀,這些熱媒介讓我們思辨力下降、涉入性減少,我們想得少,做出不理智的決策也越多。《網路如何讓我們變笨?》(The Shallows)的作者卡爾說:

 

「閱讀一系列印刷的頁面之所以有價值,不僅因為讀者可從中學到作者透過文字傳遞的知識,還有因為這一些文字在讀者腦內激起的智慧的漣漪,長時間不受擾的閱讀開啟了靜謐的空間,讓讀者可以自行建立連結,找出自己的推論和比喻還有醞釀自己的想法。他們閱讀有多深刻,想的就一樣深刻。」

 

平台不僅偷走了我們的時間,也偷走了我們與自己對話、思辨的能力;大數據、演算法不斷地每分每秒蒐集我們的資料,一步一步在網路形塑我們的個性、嗜好、思維模式,這些平台甚至比我們還要了解自己。我很喜歡《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The Mathematic Weapons)這本書的作者歐尼爾提出的觀察。「他們告訴你甚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告訴你甚麼?」

 

※作者為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學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