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已經不選舉的蔡英文想「交換」什麼

陳嘉宏 2022年01月26日 07:02:00
蔡英文前赴「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致詞,引發民進黨內軒然大波,她的前文膽姚人多質疑,蔡英文把轉型正義拿來做為政黨角力與政治攻防的工具,是不道德的。

蔡英文前赴「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致詞,引發民進黨內軒然大波,她的前文膽姚人多質疑,蔡英文把轉型正義拿來做為政黨角力與政治攻防的工具,是不道德的。

學者吳乃德在他極為著名的〈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論文裡,以比較獨裁者的研究途徑評述蔣經國,他在結論裡提到,蔣經國與多數獨裁者一樣,缺乏文化素養、摧殘人權、不尊重生命,可是當形勢比人強的時候,他願意屈服;他的屈服,讓台灣的民主轉型得以在平靜的過程中完成。雖然蔣經國和多數獨裁者一樣,不重生活享受,密切注意人民反應,但他從來不是個民主主義者。蔣經國對台灣的民主貢獻,並非許多學者說的「推動者」;他的唯一貢獻,是他自動移開了阻礙民主發展的唯一障礙:他的獨裁。

 

在台灣民主化的歷程裡,很多人神話了蔣經國宣布台灣解嚴的決定,是台灣走向民主化的關鍵。事實上,若非當時美國持續地給予蔣經國壓力,以及台灣人民不斷蓄積到快爆發的民主參與能量,導致國府出現統治的正當性危機,蔣經國不會被迫宣布解嚴。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即使到蔣經國晚年,他並不像第三波民主化裡若干早已眾叛親離的獨裁者,他對黨政軍特的控制力依舊牢固,其實是有能力在當時發動一場又一場的強力鎮壓。

 

蔣經國有能力卻沒有這樣做,改變了台灣後來的威權轉型的歷程:第一、沒有大規模的流血鎮壓,讓台灣民主化過程比較「平順」,也就是後來許多人稱道的李登輝「寧靜革命」。第二、這個「寧靜革命」其實是與舊政權的政治菁英妥協,所以,除了用金錢彌補威權時期的受害者之外,它幾乎放棄了對昔日威權政府的大規模清算與檢驗,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轉型正義」。如學者吳叡人所說,某個程度上,台灣社會因此付出了「無形但重大的道德代價」。

 

蔣經國的這個決定也完全形塑了後來台灣民主政治的面貌。諸如,國民黨在解嚴之後繼續執政了13年,即使到現在35年後的現在,它依舊台灣最大的反對黨,國民黨成為第三波民主化裡能夠膺續執政的原威權政黨唯一特例。此外,這決定也制約了民進黨後來的發展,後來的三次政黨輪替裡,民進黨為了追求執政,必須在原來的威權遺緒與自己的黨綱意志裡不斷地折衷妥協。

 

例如,台灣早期的反對運動其實有濃烈的反體制色彩,但為了邁向執政,當時反對黨的菁英收斂了所謂的「台獨」色彩,最後甚至以〈台灣前途決議文〉取代了原來的〈台獨黨綱〉。這過程漫長而痛苦,甚至伴隨著小型的政黨分裂。但時至今日,接受中華民國國號幾乎已經民進黨內的共識,民進黨的黨公職現在能自在地揮舞印有國民黨徽的國旗也不以為忤,這樣的過程,就是一種不得不的退讓。

 

蔡英文前赴「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致詞,引發民進黨內軒然大波,她的前文膽姚人多質疑,蔡英文把轉型正義拿來做為政黨角力與政治攻防的工具,這是不道德的。姚人多說,在政治上,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被交換的,他雖然理解台灣的處境極為特殊,在轉型正義上可能有所妥協,不過,再怎麼妥協也不應該跑去紀念加害者。

 

某個程度上,姚人多的質問對蔡英文及台灣社會是個重要的提醒。包括,即使民進黨全面執政已經6年,但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幾乎原地踏步;而歷史的真相無著,長達38年的戒嚴歷史,雖然有無數的被害人,但卻找不到任何一位加害人,許多等不到一句道歉的人仍在暗夜中哭泣。當然,他們也提醒,政治本來也是一種志業,許多從政的價值是永遠不該被拿來交換。

 

但順著這個問題,我也想起蔣經國在他風燭殘年之際宣布解嚴,接著有李登輝的寧靜革命,再接著台灣的三次政黨輪替,在這35年的時間裡,民進黨為了邁向執政,從群眾路線走到議會路線,從放棄法理台獨到轉化對中華民國的認知,哪一步不是用「妥協」與「交換」來追求執政,實踐理想?

 

於今,蔡英文執政即將邁向第7年,民進黨支持度全面碾壓國民黨之際,這位權力如日中天的現任總統來到一個紀念蔣經國的場合裡,呼籲台灣人記得蔣經國「抗共保台」的精神,可以更全面地評價蔣經國。要說這早已打完人生最後一次選戰的蔡英文想藉此「交換」,那她到底是想要換到什麼呢?或許值得所有支持她與批評她的人再想一想。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