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天主教會之壯舉──集體公開出櫃 

歐陽文風 2022年01月31日 07:00:00
天主教會對同性戀的偏見其實與對性的偏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湯森路透)

天主教會對同性戀的偏見其實與對性的偏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湯森路透)

1月24日,德國天主教會成了全球關注焦點,事緣125位在德國天主教會工作的神父、教育工作者與行政職員公開出櫃,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或性少眾,並公開呼籲天主教會更理性與有同理心和愛心地看待同性戀者的性取向,而不應再因偏見與無知視之為罪惡或不正常。他們同時發表七大聲明與訴求,其中包括教會不應歧視同性戀者與剝削他們在教會免於被打壓之恐懼與工作的權利。他們表示:我們的性取向決不應成為衡量我們工作能力與對教會忠誠的標準;他們希望教會可以更理性的看待性取向,尊重科學。

 

這已非第一次德國的天主教會有人如此力挺同性戀者,不惜與教廷唱反調。去年當梵蒂岡公開表示神父不應為同性伴侶行祝福禮時,德國至少有兩位主教,包括慕尼黑的主教萊和馬斯(Reinhard Marx),他同時亦是教皇的高級顧問之一,表示:我們應祝福同志伴侶的結合。   

 

德國漢堡的大主教史蒂芬赫西(Stefan Hesse)更義正詞嚴地表示教會如果要求信眾必須隱瞞自己的性取向,是自欺欺人,完全不符合基督精神!

 

雖然天主教依然是德國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20萬名信徒,德國的天主教徒不斷流失,星期日上教堂的人越來越少,這點與近來教會神職人員褻童醜聞又多方掩飾,以及教會對同性戀者和性小眾不合時宜的保守立場有關。

 

天主教會對同性戀的偏見其實與對性的偏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傳統教會的古老教導認為性是不潔淨的,甚至以為性生活是一切偏差的根源。換言之,性交是惡的,但唯一可以饒恕這惡的原因是或如果是它可以達至傳宗接代的目的。公元四世紀的神學家奧古斯丁在其「論婚姻的好處」著作中更直接了當地說「夫婦間的性交從肉慾的惡中能產生好處,即生育後代,所以這是不完美中的完美」。

 

這種思想雖然如今在天主教會不再公開教導,但其精神還在,這亦是為甚麼至今天主教依然堅持反對節育,因為生育是性交唯一合理的理由,如果不生育為何性交?所以節育是錯的,手淫自慰不能達至生育目標,所以天主教一樣視之為罪惡。

 

奧古斯丁甚至進一步認為,如果夫婦完成生育的責任之後,不性交更好,他在「論結婚和情慾」的著作中表示,最高標準或堪為楷模的婚姻是「精神的」婚姻。這亦是為甚麼在天主教會古老文獻中,嚴格禁止與孕婦性交,這種言論在「使徒法典」和許多古代教父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比如公元第二世紀著名的神學家與教會領袖亞歷山大的克雷芒(Clement of Alexandria)甚至要求已婚男人縱使為了繁衍後代,也不要對妻子產生慾望。

 

毫無事實根據說同性戀者是錯的,是不正常的,是一種偏差,基本上就是一種歧視言論。(湯森路透)

 

12世紀的經院哲學家聖維克多的雨果(Hugo de sanchto Victore)曾說對女人的愛戀是死亡的陷阱。這種言論不只是反性,更是充滿仇女的性別主義。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13世紀把奧古斯丁的思想表揚光大,直接地說婚姻對心靈或靈性而言是惡的,因為沒有任何事情能像肉體的媾合那樣危害道德。甚至連後來反天主教的新教領袖馬丁路德也曾經篤信奧古斯丁的那一套,而在「修士誓言集」中表示婚姻實際就是淫亂,認為夫妻的婚姻關係是只有上帝的仁慈才能寬恕的罪孽。

 

簡而言之,性交必須在婚姻內進行,而使婚姻內的性交成為合理之事的唯一原因是生育,任何悖離了這個原則的性交,都是罪惡的。明乎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反同是教會的大傳統,如果連異性戀夫婦之間不是為了生育的性交不對,不能節育,更何況是明顯不能達至生育目標的同性之間的性交?

 

但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性交是為了生育的性觀不是很有問題嗎?這亦是為甚麼德國天主教會集體公開出櫃的天主教神父與教會行政人員呼籲教會重新檢視教會的性神學與性觀,更理智與開明地看待性取向。

 

這起事件,無疑是天主教會史上最大的集體公開出櫃事件。他們的集體出櫃也是為了配合了1月24日當天在德國公共電視節目中播放的出櫃記錄片「上帝如此創造我們」(Wie Gott uns schuf),以實際行動呼籲天主教會停止歧視同性戀者與性小眾。這部60分鐘的記錄片是新聞從業員 Hajo Seppelt花了近十年時間籌劃與拍攝的有關德國天主教會內同性戀者的故事,他們之中有人是神父,有人參與教會內教理培訓,有人在教會從事音樂事工,有人則在教會大學內教書,有些是教會慈善工作的志願者,有男、有女,不一而足,他們共同的身份是天主教徒與同性戀 或性小眾。這部記錄片就是記錄他們的心聲與身為性小眾,在教會內隱瞞身份工作的掙扎。

 

他們在集體公開出櫃的文告中表示,歧視同志與性小眾,是對耶穌福音的背叛。毫無事實根據說同性戀者是錯的,是不正常的,是一種偏差,基本上就是一種歧視言論;因此,他們「決定打破沉默。鑑於普世教會對LGBTIQ +人權的責任,我們要求糾正此充滿憎恨的教導」。他們表示,「我們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與羅 馬天主教會中其它沒有,也還沒有或缺乏力量這麼做的LGBTIQ+人士團結在一起。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聲援所有因性別歧視、殘疾歧視、反猶太主義、種族主義和任何其它形式歧視而因刻板印像而被邊緣化的人」。  

 

社會學家西美爾(Georg Simmel)曾說宗教不在社會的彼岸,而在社會關係之中,脫離了社會談論宗教是沒有意義的。由於宗教是社會關係的一種形式,社會影響宗教,宗教也會影響社會,宗教因此也必須與時俱進。沒有一個宗教是永不改變的,就如過去教會曾大力支持奴隸制,堅決反對癈奴,到今日承認奴隸制邪惡,都是改變的壯舉。改革永遠是未竟之事業,社會需要不斷改變與進步,宗教亦然。

 

※作者為波士頓大學神學博士,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紐約大都會社區教會牧師,同時亦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性別研究系。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