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誠專欄:俄烏戰爭的蝴蝶效應──俄羅斯威脅讓全世界重新思考

宋國誠 2022年05月09日 07:00:00
俄烏戰爭不只是一場戰爭,還是一場引發「全球戰略反思」的觸媒與範本,一個戰略重整的蝴蝶效應。(美聯社)

俄烏戰爭不只是一場戰爭,還是一場引發「全球戰略反思」的觸媒與範本,一個戰略重整的蝴蝶效應。(美聯社)

「重新思考」(Rethinking)是世界各國對俄烏戰爭的基本思路,如何面對並從此避免「俄羅斯威脅」(Russia’s Threat)則是重新思考的前提。俄烏戰爭不只是一場戰爭,還是一場引發「全球戰略反思」的觸媒與範本,一個戰略重整的蝴蝶效應;這場戰爭既改變傳統地緣政治的格局,也證明「天下沒有廉價的和平」。各國在俄烏戰爭中獲取教訓與啟發之後,開始進行國家安全與戰略架構的轉型。

 

自二戰以來,烏克蘭(或廣義的東歐)一直被視為歐盟與俄羅斯的緩衝地帶,可以緩解或延遲來自俄羅斯的直接威脅。然而這種地緣政治的「緩衝區」 (Buffer zone) 已被俄羅斯的越界侵略所打破。緊鄰的國家開始警覺「俄羅斯威脅」並不遙遠,而是近在咫尺;歐洲人完全可以想像,俄羅斯一旦侵略成功,其惡勢力必將直入歐洲。

 

芬蘭、瑞典不再中立求全

 

儘管受到俄羅斯「部署核武」的威脅,但與俄羅斯領土接壤長達1300多公里的芬蘭,已經結束長期以來國內關於是否加入北約的爭論,民意顯示唯一的選擇就是儘速加入北約尋求保護,支持加入北約的公民從2017年的21%陡升至2022年的62%。一如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所言,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一刻,芬蘭就已認清俄羅斯不再是個「老鄰居」,芬蘭必須重新思考作為「中立國」的脆弱性與不安全感,於是芬蘭決定放棄二戰以來的中立地位,確定在6月29日北約峰之前提出入會申請。屆時,北約就不只是俄羅斯據以開戰的「東擴」,而是「北擴」。

 

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說,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一刻,芬蘭就已認清俄羅斯不再是個「老鄰居」。(美聯社)

 

以200年中立地位成為「北歐富少爺」的瑞典也在重新思考,僅僅依靠「歐盟條約」的保護,僅僅依賴與歐盟聯合軍演、提高軍費、增強國土防衛,已無法面對俄羅斯凶狠的領土侵犯。瑞典執政的社民黨一向反對加入北約,但同樣也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一刻翻轉了態度。5月24日,瑞典將決定是否跟隨芬蘭加入北約。

 

芬、瑞兩國具有極地作戰經驗與科技兵力的優勢,兩國聯合起來的軍力遠遠超過烏克蘭。一旦加入北約,北約的總體戰力將大幅提升,並對俄羅斯形成更大範圍的地緣包圍與戰略壓迫。很難想像,普丁的錯誤決定不僅改變了歐洲權力均衡的態勢,對於俄羅斯而言甚至適得其反、雪上加霜。

 

北約重新思考「再東擴」

 

曾經被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判定「腦死」的北約,過去總是存在「一國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吵鬧與分歧,但俄羅斯一聲砲響,轟醒了懶睡中的北約。如果「北約東擴」是俄羅斯一再威脅北約的理由,但俄烏一戰不僅沒有嚇退北約,反而使北約採取反向威脅的「再東擴」政策。俄烏開戰不久,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就表明,北約將大幅增加部署作戰部隊於北約東翼的南北兩側,在東翼南側的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部署4個新的戰鬥集群,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東翼北側,再強化現有的8個多國戰鬥集群。當俄羅斯以核武威脅北約時,北約的回答是:「北約也有核武」!雖然北約並非地理再東擴,而是戰力再東擴,但一向以「實力主義」為原則的北約,對俄羅斯毫不客氣,決定以實力回敬俄羅斯的恐嚇。

 

美國在德國拉姆施泰因的美軍空軍基地召集40國防長和將領集會。(取自奧斯汀推特)

 

德國重新思考經濟依賴對國家安全的危害

 

至於德國,在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和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執政期間,德俄關係非常良好。梅克爾不僅視普丁為「硬漢好友」,更積極開通連接俄羅斯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將俄德關係建成「乳牛-喝奶」的依賴關係。俄烏戰爭初期,新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援烏態度上吞吞吐吐、出手寒酸,只送烏克蘭5000頂鋼盔而被譏諷「鋼盔德國」(helmet Germany)。但在「布查屠殺」之後,德國立即轉向,不僅大幅提高軍事預算,重裝支援烏克蘭,也重新思考如何徹底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德國在五月一日的反戰支持烏克蘭遊行。(美聯社)

 

俄烏戰爭讓德國深刻體認經濟依賴對國家安全的危害,換言之,仰人鼻息、靠人取暖,將使德國矮人一截,失去國際話語權。德國在能源依賴的反思中,連帶引起對中國「市場依賴」的檢討。無論德國政界、大型企業或一般民眾都在重新思考,德國利益心中的「中國夢」應該早日終結。在上海封城之後,德國在投資、貿易和設廠方面,已開始逐步退出中國。

 

日本預言「今日俄羅斯,明日東亞」

 

日本的重新思考更具未來性與前瞻性。日本由俄烏戰爭延伸到對台海安全的關切,是這段期間國際上最響亮的聲音。5月5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問英國,與英國簽署了「相互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 RAA),允許兩國共同部署在印太地區進行軍事訓練和聯合演習,這是一份歐洲與日本達成的第一份軍事合作協議,也是印太與北約的初步連結。岸田文雄堅定表示,日本持續關注台海的和平與穩定,以武力改變現狀的行徑在印太和東亞是絕對不被容許的。日本決定持續與G7合作,對俄羅斯實施更加嚴格的制裁,毫不手軟。

 

雖然日本無力提供烏克蘭武器或彈藥,但在非軍事性制裁俄羅斯方面,包括驅俄羅斯逐外交官、資產凍結和科技禁運方面,既堅定又勇敢。從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呼籲美國對台灣必須「戰略清晰化」,主張日本應與美國「核分享」-將無核武的日本納入美國核武的保護傘之下,到岸田文雄提出「今日俄羅斯,明日東亞」的警告,這是日本將「俄羅斯威脅」轉向「中國威脅」(China’s Threat)的戰略演繹和超前預判。實際上,在未來的中國威脅遠大於今日俄羅斯威脅的預判之下,日本正在默默推動「印太北約」的雛型版本,為印太安全未雨綢繆。

 

中國重新思考如何見風轉舵、服軟示好

 

至於中國,雖然宣稱中立,但其「親俄貶烏」的立場自始明確,但卻經歷了「初始堅定、中覺不妙、見風轉舵、為時已晚」的曲折過程。初期,中國不僅不認定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還不斷轉發、放大俄羅斯散播的不實消息,例如宣稱「布查事件」為烏克蘭自導自演的「活屍」劇本等等。雖然中國也試圖在俄烏戰爭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希望從中得出武力攻台的參考和借鑑,但此一圖謀卻早被西方國家所識破。

 

烏東二次戰役開打之後,中國開始擔心美國極可能將其對俄羅斯的制裁複製於中國,自4月中期起開始微調轉向、化硬為軟。4月22日,中國監管機構召集國內外銀行舉行緊急會議,討論在遭受美國的制裁時如何保護中國的海外資產;5月3日,新華社系統下的《參考消息》首次出現「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布恰屠殺事件」等詞語,罕見出現過去絕不提起的敏感字眼,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記者會上也暫時摘下「戰狼面具」,強調「中美兩國人民素懷友好的感情,是兩國關係發展的源頭活水」等等肉麻表述,凡此均顯示中國確實擔憂未來美國對其施加「莫斯科等級」的制裁,重新思考如何轉向、服軟、示好,以避免「今日制裁俄羅斯,明日制裁中國」的慘況發生。

 

中國從頭到尾並沒有真正支援俄羅斯,其所謂「中立」,實質上是「假挺俄,真反美」。(美聯社)

 

實際上,無論是槍砲還是人民幣,中國從頭到尾並沒有真正支援俄羅斯,其所謂「中立」,實質上是「假挺俄,真反美」。截至目前的見風轉舵,都是一種風險規避的超前部署,是對未來制裁的提前防範。但避免被美國制裁並不表示中國的反美戰略發生動搖或改變,只是一種暫避風頭的戰術閃躲,其反美戰略沒有改變。但中國不知,此刻掉頭轉向為時已晚。

 

台灣抗敵之心依然不足

 

至於台灣,對俄烏戰爭的反思最不徹底。雖然政府和軍方積極提升戰備,但民間依然抱持「台灣有事,美國幫忙」的代理戰爭心態,沉溺於世界大事與我無關的「小雀幸」之中。在台海危機躍上國際注目焦點之時,台灣人卻「最無感」。

 

最近,台灣原先向美國採購12架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卻因故喊停。原先傳出美國認為「不符合台灣需求」而拒絕出售,但國防部長邱國正證實,因為價格太貴,台灣無力購買。然而,武器雖貴,國安無價,台灣依然缺乏傾囊抵抗中國侵略的堅定決心。實際上,俄烏戰爭的最大教訓是「自助人助」,對照於烏克蘭舉國抗敵的意志與行動,台灣差之遠矣!

 

普丁入侵烏克蘭,不僅尚未得逞,反而促成西方的反思、覺醒與大團結。歷史總是始料未及,後悔總在教訓之後。一個窮國不可能與多個富國長期打仗,一個孤立的普丁對抗眾志成城的西方盟國,其結果不言自明,其下場可想而知!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