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專欄:北約亞太化 需防習近平提前武力犯台

鄧聿文 2022年07月10日 07:00:00
作為美國全球戰略的最重要工具,北約亞太化無疑針對中國而來。(美聯社)

作為美國全球戰略的最重要工具,北約亞太化無疑針對中國而來。(美聯社)

前不久的G7和北約峰會對中國發出了不友好的聲音。G7公報將中俄並列為西方要應對的主要威脅,宣佈未來五年為全球基建基金籌資六千億美元,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北約新戰略方針則首次把中國列為「系統性挑戰」,而四個非北約的亞太國家日韓澳新首腦受邀參與,更被輿論解讀成北約邁向亞太的開始。

 

作為美國全球戰略的最重要工具,北約亞太化無疑針對中國而來,中國外交學院一位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著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定位的落地,華盛頓正不斷推動北約承擔全球安全功能,而要在全球範圍內框定一個能與美國及北約相匹敵的對手或敵人,只能是中國,因為俄羅斯不足以讓北約的制度和活動範圍在全球延伸。

 

今年4月,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舉行的首次北約外長會議上,上述四國的外長就受邀出席,那時輿論認為北約亞太化不可避免。對美而言,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雖然是一樁不幸的事件,卻也是復活曾被法國總統馬克宏稱為「腦死亡」的北約的一個難得機會。北約一旦復活,要應對專制國家的挑戰,就不能僅僅把它局限在歐洲和大西洋,儘管北約是為應對蘇聯威脅而成立,可如今在華盛頓看來,中國對全球自由民主的威脅已超俄羅斯,北約要承擔起維護全球自由民主秩序的重任,必須將其制度架構和行動範圍延伸至亞太,從這個意義說,北約亞太化,將美國的亞太盟友和夥伴納入北約體系,成為其中一員,勢所必然。

 

北約在它的新檔裡直指中國「挑戰著我們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對歐洲-大西洋構成系統性挑戰」、「用惡意網路行動、對抗性言論和虛假資訊針對聯盟並損害聯盟安全」、「中俄合作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等,這種對中國的描述,是北約為其亞太化奠定道義基礎。

 

北京當然看清北約亞太化背後的美國意圖,不會對此無動於衷,但由於這個過程剛剛啟動,它應在靜觀其變,思謀對策。我們可從前述中國外交學者所提的建議一窺北京可能的應對思路。該學者提出了四點建議,其中兩點是,盡最大努力儘快與能夠爭取到的歐洲國家開展更高層次、更深幅度、更廣範圍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構建與最大多數歐洲國家間的互惠關係;最大限度地與中國周邊國家和亞太地區最大多數國家發展出一個更具戰略互信度的、經濟緊密聯繫的、安全高度互信的、人文交流密織的網路。他的理據是,北約32個成員國在涉華問題上的立場和判斷存在很大分歧,比如美英對華強硬,話語會更尖刻一些,德法相對中性溫和一點,因此中國應抓住視窗期,築牢對歐外交這一關鍵環節,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導致歐洲國家疏遠中國的話語和行動;而搞好和亞洲國家的關係,亞太多數國家會認為北約亞太化是股禍水,選擇遠離。

 

對美而言,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雖然是一樁不幸的事件,卻也是北約復活的一個難得機會。(美聯社)

 

經濟和市場是中國展示國際影響力的長項,北京一定會將這個優勢發揮到最大化,最近中國三大航空集團「一口氣」訂購了292架空客飛機,似乎印證了該學者的建議。此次交易總額達372.57億美元,為三大航有史以來訂單數量最大和訂單金額最高的單筆訂單,選在北約發表針對中國的新戰略方針後達成交易,很難說北京不想借此分化美國和幾個主要的歐盟大國如德法意西等,以致波音看著這筆大單,把它歸之於中美的「地緣政治分歧」。

 

德國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最近在接受德媒採訪時,也強調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的重要性,表示德國民眾嚴重低估了中國給德國繁榮帶來的貢獻。德國過去的經濟成長,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俄羅斯的能源供應以及中國的出口市場這樣一個結構下,現在前者因俄烏戰爭而切斷,後者隨著柏林對華政策的改變也將出現變數,德國經濟會進入一個痛苦的調整期。有鑒於德國前十大企業汽車就占了幾席,大眾首席執行官這番話是否意味著德國政府在商界壓力下會在對華政策上和美國適當拉開距離,亦未可知。

 

然而北京的應對不會只是用經濟和市場的手段去「離間」美歐以及捆綁周邊國家,事實上,對歐洲來說,這個手段即使有用,效果也有限,北京亦深知這一點。上面引述的這位中國官方外交學者就表示,如果能達成效果,最多意味著北約的亞太化進程會遭到遲滯,但遲滯並不意味著停止,美國及其個別盟國還是會繼續力推此進程。北約也會利用任何危機達成此目的,沒有危機就製造危機,有了危機就擴大化危機,把小危機變成大危機,用各種方式往前推這個進程。在他看來,當北約將中國界定為「系統性的挑戰」之後,已經預示著在事關美國重要戰略利益的區域,華盛頓定會製造出一些議題,而台灣和南海是亞太兩個最具高戰略價值的議題,在美鼓動下,北約大概率會圍繞這兩個議題和區域製造更嚴重的大危機,強化自身功能。因此他提的另兩個建議是,中國必須做好底線思維,對未來保持清醒的認識,做好北約、美國及其亞太個別盟國在台灣和南海製造大危機的應對準備;並繼續加強中國的核武力量建設,瞭解適應最新型的戰爭形態,確保在任何戰爭形態下都一定能夠打贏。這大概反映了北京對北約亞太化的擔憂及想法。

 

按照大國聯盟的邏輯,當一個大國主宰的聯盟擴張到另一有競爭關係的大國邊緣,勢必會引發後者的極度戰略不安和反彈,提前作出反應。這樣的案例在歷史上很多,俄羅斯就是現成一例,因恐懼北約不斷東擴而先發制人入侵烏克蘭。美國力推北約亞太化,建立一個將中國排擠出亞太地區的綜合性安全架構,就像北約過去30年把俄羅斯隔離在歐洲安全事務之外一樣。北京當然不能讓這種事發生,但它會不會步俄羅斯後塵,也來個先發制人?從前述中國官方學者的建議看,不排除。因為他的思維也是習近平的思維。習非常強調底線思維,對解放軍的唯一要求就是能打仗,打勝仗,大力發展各種新式武器,認為這是最終保障中國戰略安全的辦法。因此,在北約開啟亞太化進程後,習不太可能不會提前在台海和南海這兩個高戰略價值的區域採取反制措施,而等北約亞太化成為既成現實後再動手,那樣代價更高。

 

台灣和南海是亞太兩個最具高戰略價值的議題。(圖片取自海巡署長室臉書)

 

如果北京提前動手,相對南海,會優先選擇台海。因為南海涉及東盟,北京不想破壞和東盟的關係而讓整個東盟倒向美國和北約,但台灣問題在中國看來是內政,解決台灣問題具有正當性,且統一台灣也是中國的國策和習近平的既有部署,因此,北約亞太化只會促使習提早對台動手。設想一下,中國武力犯台,在現有的東亞關係下,日本大概率會牽連進來,日本進來美國就一定會牽連進來,因為日美是軍事盟約,中國要對付的就是美日的武力干涉,最多加上美國的其他一些盟友。但假如日韓澳新加入北約,中國就不僅要對付它們,還有整個北約,實際就是整個西方再加一些非西方國家的軍事力量。從而,武統台灣的代價比過去要大得多。

 

考慮這種情形,難道習不會在上述四國加入北約前提前發起武統?如果他確實想在任內解決台灣問題的話。目前北約亞太化只是開端,日韓澳新要正式加入北約估計還有幾年。在這四國中,日本對加入北約態度最堅定,亦最有可能率先加入,韓國態度最搖擺,因為韓國必須考慮和朝鮮的關係問題以及和中國的關係惡化,一旦中國轉而明確支持朝鮮,不但兩韓的統一遙遙無期,更會對韓國的國家安全造成極大威脅。所以韓國對加入北約的態度非常慎重。澳洲在工黨上臺後,也不大可能像前任政府在對華關係上過於冒進,對加入北約會持慎重態度。然而不論韓澳新是否加入北約,只要日本加入,中國面對的就是同整個北約作戰的問題。在北約參戰下,由於美韓美澳都是軍事同盟,最後它們亦有可能會參戰。但如果北約不參戰,至少韓國參戰的可能性不高。

 

所以,對台灣來說,需要格外注意北約亞太化刺激習近平提前在台灣問題上作出過激反應,冒險武力犯台。也許這也是華盛頓的真實目的,即通過北約亞太化誘使習在台灣問題上提前攤牌,這樣就能極大削弱中國實力,讓它無法挑戰美國。

 

※作者為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