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台灣統一白皮書》將「迫統」提上日程

何清漣 2022年08月28日 07:00:00
江胡時期與習的前十年,中國對臺灣奉行的是「擠壓」策略;如今中共覺得條件成熟,可以「迫統」了。(美聯社)

江胡時期與習的前十年,中國對臺灣奉行的是「擠壓」策略;如今中共覺得條件成熟,可以「迫統」了。(美聯社)

中國政府在臺灣海峽軍演以示威懾之後,又於8月10日發佈《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其中最重要的是出現「非和平統一」的新表述。從北京現有動作來看,所謂非和平統一主要是兩種方式:一、武力統一,通過戰爭達成;二、迫統,透過圍封臺灣等武力手段,逼臺灣談判接受統一。兩種方法都要使用武力。臺灣與國際社會只能期盼美國拜登政府能夠有效地威懾中國大陸,讓戰爭不會發生。誰都明白,臺灣回歸必將步香港後塵,現在的北京態度日趨強硬,連口頭安撫都已非常吝嗇,直接出言威脅。

 

「思想改造」運動等著臺灣人?

 

在香港「二次回歸」未成功之前,中國的重點是對付香港。2018年,中國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少將徐焰有個內部講話,將香港形容為「中國最壞的地方」,並對香港人做了一番「階級分析」。如今中國當局認為香港已不足為患,開始對臺灣人的「反叛」情緒十分不滿。8月8日,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在接受法國LCI電視臺採訪時堅稱,「統一」後必須對臺灣人進行「再教育」,因為臺灣當局已經用反華教育「灌輸和陶醉」了民眾,必須從島上居民的腦海中抹去「分裂主義思想和理論」。

 

上網查這位盧沙野大使的簡歷,他出生於1964年,江蘇南京人,這是中國富庶繁華的大城市之一,青少年時期正逢1980年代——中共統治下最好的改革開放年代,也因此,他對毛澤東統治下形形色色的再教育(思想改造)運動,比如「文革」時期流行的辦學習班、「接受貧下中農與工人階級再教育」、「狠鬥私字一閃念」之類沒經歷過,更不知道被發配至夾邊溝等類不毛之地會面臨什麼遭遇;就算知道這些名詞,也因沒有切身經歷而不知其痛。因此,他非常輕鬆地將「再教育」這種殘酷的政治洗腦運動說出來了。

 

臺灣目前既無回歸之心,強行收回要花費巨大的軍事開支,毀了2300萬人的生活還需繼之以巨大的維穩成本。北京當局對師毛故伎一定要慎思再三,否則只會造成災難。(美聯社)

 

基於上述理由,我希望這位盧大使好好讀讀楊顯惠采寫的《夾邊溝紀事》。1958年前後有數千名右派被發往夾邊溝農場勞動改造。兩三年期間,有半數人僅剩一把骨頭,埋在了農場外的荒野。當年「右派」分子還寫有不少回憶錄,都是字字血、聲聲淚。讀後切莫心存僥倖:那是別人的遭遇,我盧某人是黨的親兒女。這方面,也建議盧大使讀讀黨內鬥爭史,整個就是一部革命吞噬親兒女的故事集,太多昨天革他人之命的革命者,今天就被別人革命。不說盧大使這類中層官員,就算是歷屆中共總書記,以及政治局常委與委員,不也都是在十一次路線鬥爭與不斷的政治運動中被黨內革命了麼?

 

中國早在周代就知道「懷遠以德」的道理,三國中有關諸葛亮七擒孟獲,終於換來孟獲南人永不再反的承諾,就是這一道理的實踐。臺灣目前既無回歸之心,北京還加之以恐嚇之語。這樣一個島國,強行收回要花費巨大的軍事開支,毀了2300萬人的生活還需繼之以巨大的維穩成本。北京當局對師毛故伎一定要慎思再三,否則只會造成災難。

 

以香港為例:回歸祖國經濟變得更好是空言

 

圍繞白皮書的宣傳,都在渲染臺灣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國台辦副主任劉軍川早就宣佈:統一後,臺灣財政收入盡可用于改善民生——這話,是在2021年10月29日於湖北宜昌舉辦的第四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上說的。這方式與對香港一樣,香港的財政收入也是由香港自收自支,但中央打的主意不在這裡。先說「更好的經濟發展」是不是事實。

 

作為「東方明珠」的香港,回歸已經近25年,但回歸之後的經濟發展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1997年,香港GDP總額是1774億美元,中國大陸 9616 億美元,為香港的5.4倍;2021年香港 GDP為3680億美元左右,中國大陸GDP總量約17.7萬億美元,為香港GDP總量的48倍——在香港財政自收自支這點上,北京並未食言,但是也未考慮補貼香港。

 

不過,如果以為北京真的不從香港抽血,那就大錯特錯。今年7月4日,香港金融管理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宣佈,中國人行與香港金管局簽署人民幣/港幣常備互換協定,將雙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貨幣互換安排升級為常備互換安排,即無限期延續;互換規模由原來的5000億元人民幣/5900億港元,大幅擴大至8000億元人民幣/9400億港元(1200億美元)。

 

中國此舉舒緩了外匯儲備減少帶來的困境。由於港元盯住美元匯率,人民銀行換到9400億港元後,就等於拿到1200億美元外幣。根據香港金管局資料,香港2022年5月底的外匯儲備資產為4,650億美元,6月底外匯儲備資產為4473億美元,7月底為4417億美元——從數字上可以看出,北京與香港的貨幣互換協議將成為一架水泵,持續抽取香港的外匯儲備。

 

如果以為北京真的不從香港抽血,那就大錯特錯。(美聯社)

 

臺灣的情況與香港類似,1980年代曾為亞洲四小龍(香港、臺灣、南韓、新加坡),人均GDP遠高於大於中國。1990年,臺灣GDP為1700億美元,大陸為3878 億美元,臺灣相當於大陸的43.8% ;2021年,臺灣GDP總量為7727.45億美元,中國大陸GDP總量約17.7萬億美元,為臺灣的21.4倍。臺灣人均GDP達到3.38萬美元,約是大陸人均GDP的2.6倍。

 

臺灣的外匯儲備現為5488.54億美元,在全世界位居第4名。因此,在北京對未來臺灣的經濟構想中,財政收入盡可歸臺灣自收自支,但如果實行貨幣互換,外匯儲備這只錢袋必然與大陸打通。

 

臺灣「回歸」後的命運將步香港後塵,就算大陸一文不取,要想維持現有經濟活力也極為困難。考慮到中國今年上半年31省份財政收支差轉負,通盤看下來,除了上海及沿海幾個地區財政自給率稍高一些,中西部地區幾乎都依賴轉移支付維持,例如吉林工業基地也靠中央財政輸血。因此,大陸這種許諾不要當真。

 

台海戰爭的決定因素是美國護台的意志力

 

江胡時期與習的前十年,中國對臺灣奉行的是「擠壓」策略,即盡一切可能壓縮臺灣的國際生存空間,逼迫臺灣就範;如今中共覺得條件成熟,可以「迫統」了。對臺灣來說,目前最後一道安全屏障是美國承諾的保護。8月6日,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對美台共禦中國入侵做了一番兵棋推演,據說高級顧問Mark Cancian說:「推演得出的最重要的資訊很可能是,在大多數假設情形下,美國和臺灣能夠成功地對臺灣進行防禦。結果是三方都嚴重受創,臺灣經濟將支離破碎,美軍會受到重創,需要多年才能恢復元氣,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會受到影響。

 

以美軍現階段的作戰能力,當然遠強過中共。但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還有意志力。在臺灣戰爭中,大陸統一的意志與臺灣反統一的意志力都不是關鍵因素,美國保護臺灣的意志力有多強才是決定因素。

 

※作者為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曾任職於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和《深圳法制報》報社。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有《中國:潰而不崩》、《中國的陷阱》、《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大揭密》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