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正式開學,適逢教育部「廢除早自習」新制上路。(資料照片/攝影:楊約翰)
今年3月,「18歲公民權」修憲案在各路年輕人動員監督下,獲藍綠109票壓倒性通過,朝野各黨有鑑於青年議題的正面影響力,皆對其樂觀其成,也因此該案複決雖需超高同意票門檻,看起來卻像是「沒有反方」的社會共識,並不如「擁核/反核」、「同婚/反同婚」等都有色彩鮮明的意見領袖,但這恐令我們忽略,台灣社會的教育轉變也不過是近10至20年的事,過往高壓威權教育下,仍有許多心懷家父長心態的人,將成為這次公投案的變數。
最近的實例是,新學年正式開學,適逢教育部「廢除早自習」新制上路,報載南部某私中發內部信稱「將在尊重政策的原則下:仍維持七點半到校」,並稱不從教育部政策辦理是因為「學生到校有導師、行政單位看顧,讓家長無後顧之憂,能安心上班就業。」
此封信函遭該校學生投訴,被青年團體揭露,隨後被轉載至地方粉專平台討論時,底下回文掀起「混戰」,有校友力挺素以「嚴格」聞名的該校校風,稱反對的「不爽不要讀」、「若考得上學風開放的第一志願也不會被叫來讀」,但也有反諷「長輩味重」,直指校方非但無與時俱進,還「公然違反行政命令」是錯誤示範云云。
從在地方粉專留言的Facebook帳號大頭貼大略觀察,年齡層判若「摩西紅海」,「反廢早自習」多數視覺上年紀偏大,「挺廢早自習」則多以高中、大學生的年輕人模樣為主,兩邊聲量「五五波」,而同一則貼文,同樣的地方粉專品牌,換到使用年齡層傾向Z世代以降的Instagram,其留言則多數一面倒歸向不利校方的主張。
但若是實際地用選舉年紀來看,前述「挺廢早自習」擁護者看來不一定有票,「反廢早自習」卻一定有票,假若把場景換作是年底18歲公民權複決,恐怕對殷切盼望下修門檻的青年族群是一種警訊:基於不信任學生自主而反對學生訴求的人,很有可能在該公投議題上也會表示反對,其中亦必不乏關心政治、也具影響力的社會中堅。
若以年輕人為主要利害關係人的議題討論,這群人哪怕自認開明,仍會無所遁形。除「廢除早自習」外,「服儀髮禁」、「開放外食」等高中生所在意的議題,仍有許多「自稱家長」是站在校方「便於管理」那一邊,由於他們已經慣性、樂於幫自己所能掌控的無權力者做決定,奠基於這般想法的人,會支持「18歲公民權」嗎?
反映在民調數字也是如出一徹。即便在藍綠看似都有共識的現在,根據「壯闊台灣聯盟」與「台灣青年民主協會」在八月下旬所公布民調,支持修憲案、且會去投票的民眾只有39.5%,40至60歲支持度不到一半,危急訊號即使非常清楚,但被桃園選情「蓋台」致無人討論,又由於「18歲公民權」目前尚未有面目清晰的「反方」出來進行具體政治呼籲,因此在公共論辯上也難有星火,各方都催不出動員危機感。若是正方無法有效聚焦,潛在反方也學2008年的連戰,於選前幾週基於其他各種政治理由「突襲」呼籲拒領公投票,又該如何?
解放年齡限制的制度不斷在推進,但同時間大家的觀念能否跟上?年底公投結果就是最後也最真確的證明,屆時一翻兩瞪眼,只剩改變不了結果的各自解讀。
「廢除早自習」至少在台灣談了25年,「台灣學生課最多、睡最少、全球最血汗」的呼聲也不是此刻才有,好不容易透過青年團體發動全國五千位高中生連署,才讓「廢除早自習」在今年春天搭上「18歲公民權修憲」的議題順風車,被執政團隊納入政策執行,惟緬懷過往陳舊典範的聲音隨之出現,也讓修憲公投風平浪靜下的漩渦浮出水面:距離公投還有近三個月,「失敗主義」大可不必,但在「史無前例」965萬張同意票高門檻壓力下,正方是也該正視周遭真還有「反對派」的存在了。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