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明:台灣防衛的關鍵選擇

李喜明 2022年09月03日 07:00:00
台灣唯一能做的就是憑藉著具有可信度的自我防衛能力,說服中國相信以武力統一的方式不但會付出極端高昂的代價,而且無法達成目標。(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台灣唯一能做的就是憑藉著具有可信度的自我防衛能力,說服中國相信以武力統一的方式不但會付出極端高昂的代價,而且無法達成目標。(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二○○八年台灣開始正式推動募兵制,我當時在軍中的職務是國防部戰略規劃司長,依令規劃「精萃案」縮減國軍兵力規模,以配合募兵制的整體推動。

 

當時我被賦予的任務是「兵力精簡、戰力不墜」,這是個相當艱難的工作,其中最棘手之處還不是兵力精簡、內部反彈的壓力,而是在兵力精簡之後如何能夠維持「戰力不墜」的疑慮。我並不想自欺欺人僅只交差了事,要能說服外界,首先得說服自己。面對這個根本問題,我不斷的自我辨證,企圖找出合理又能夠讓外界聽得下去的論述,曾經想使用「以品質代替數量」或「以火力代替兵力」等說辭來構建具有說服力的「兵力精簡、戰力不墜」目標,然而在當時國防預算並未大幅增加,國軍也未革新訓練制度的情況下,最終我也不敢使用這些說辭來強調「精萃案」的正當性。

 

在竭盡心思仍不得解的情況下,所幸當時美軍已經在提倡「創新/不對稱」的作戰概念,因而啟發我運用此一嶄新概念來合理化募兵制兵力精簡後戰力不會下墜的論述。最後,「精萃案」完成具體規劃公布,我即以此論述與媒體溝通,總算完成這項專案任務。

 

帶著這段歷練引發的思維辨證,我在爾後不同的軍職歷練過程中看到中國經濟飛躍成長、整體國力大幅提升,迅速帶動了解放軍的現代化,再看我們台灣仍囿於有限的國防資源,兩岸軍事實力對比愈見懸殊,更加體會「創新/不對稱」是國軍要達成防衛任務的唯一之道。經過不斷的反覆思索,如何構建台灣不對稱作戰能力的整體構想,就在腦海中逐漸成熟並具體化。

 

二○一七年,我擔任參謀總長後開始推動「整體防衛構想」,並在推動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整體防衛構想」在政治及軍事上遇到的種種窒礙。由於此構想需推動的許多措施,徹底顛覆了過往傳統建軍備戰的思維及做法,而基於在軍中超過四十年的服務經驗,我對於台灣最終會否採納「整體防衛構想」,其實內心從來就沒樂觀過,不過我深信,面對當前兩岸國防資源及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以不對稱作戰為基底的「整體防衛構想」如果能夠實踐,會是台灣在資源極端弱勢的情況下,能夠嚇阻中國發動武統戰爭,達成防衛目標的具體解決方案。當時我既已身為國軍最高軍階職務,在戰時必須肩負聯合作戰指揮官的任務,自然不應妄自菲薄,縱有再大困難也應勇往直前,戮力推動。

 

以不對稱作戰為基底的「整體防衛構想」如果能夠實踐,會是台灣在資源極端弱勢的情況下,能夠嚇阻中國發動武統戰爭,達成防衛目標的具體解決方案。(國防部提供)

 

「整體防衛構想」推出後,我竭盡所能多方宣導、協調、解說,期間碰到許許多多的困難,當然也得到無數的認同與支持,然而二年多的推動時間畢竟太短,短到連扎根奠基的工作都難有所成,所幸「整體防衛構想」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不論人們贊同與否,都已經在無心插柳之下,成了耳熟能詳的名詞。

 

二○一九年七月我卸任退伍,當年年底出版的《國防報告書》對「整體防衛構想」仍然有所論述,不過自二○二○年開始,台灣所有的官方文件就不再出現「整體防衛構想」這個名詞。於此同時,隨著中國的整體國力及解放軍的軍事實力不斷增強,武力統一台灣的聲音逐漸高漲,國外針對台灣「整體防衛構想」的討論,相對地也愈來愈多。這種由外而內的影響,使得「整體防衛構想」在台灣雖遭擱置,卻仍然話題不斷。其中最大的差異是,在國外不時有學者、專家為文呼籲台灣採用「整體防衛構想」,以建立不對稱作戰能力提升自我防衛能力,在國內卻經常出現質疑甚至反對的聲音。我仔細觀察這些批評,發覺除了在本質觀念上的不以為然、根本否定以外,也有不少是出於對「整體防衛構想」內涵的誤解及扭曲所致,這些因素堅定了我撰寫本書的決心,希望能夠藉此具體說明「整體防衛構想」內容,同時也表達我個人對台灣整體安全環境的評估,以及國人該建立的國防思維,提供關心國防安全的有識之士及普羅大眾閱讀、思考。

 

近二十餘年來,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這對台灣並非絕對的不利,最少雙方在經濟上可以互益。不過自從習近平在二○一二年上臺提出「中國夢」後,中國大陸的民族主義意識高漲,兩岸在政治上的大局被迫定調為一條單行道。中共要完成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最終目標,統一台灣是必不能缺的元素。對此,中共提出唯一能和平解決的方案就是「一國兩制」,但大家心知肚明,自主意識愈來愈強烈的台灣絕不可能同意如此嚴苛的條件。在這種相互對恃、僵持,誰也不肯退讓的情況下,兩岸是否會因此產生武裝衝突進而發生戰爭,就是個無法迴避的嚴肅問題了。

 

戰爭嚴重威脅台灣的生存,造成的生靈塗炭難以想像,對台灣來說,避免戰爭毫無疑問是最佳選擇,也最符合全體台灣人民的利益,不論立場如何,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理論上,如果兩岸歧見不大,藉由溝通避免戰爭,是成本最低也是最佳的解決途徑,不過在雙方都不肯妥協、讓步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對協商抱持過度浪漫的期待,得另想他法避免戰爭在台灣發生,這絕對是台灣的最高原則。

 

在軍事作為上,要達到避免戰爭的手段,就是設法「嚇阻」敵人不敢任意發動戰爭,然而對一個弱勢國家而言,要達到這個目的並不容易。台灣沒有核子武器,不具備報復性的嚇阻能力,和其他國家也沒有軍事同盟關係,因此無從以這種延伸式的軍事關係作為嚇阻手段,台灣唯一能做的就是憑藉著具有可信度的自我防衛能力,說服中國相信以武力統一的方式不但會付出極端高昂的代價,而且無法達成目標。台灣必須要讓中共相信,我們有「正確的戰略」、「防衛的能力」、「堅定的意志」以及「韌性的社會」,中共才不敢輕舉妄動,也才能避免戰爭。

 

 

※本文摘自《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聯經出版公司)作者自序。作者李喜明為中華民國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官校66年班、海軍指揮參謀學院、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畢業。曾任參謀總長、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司令,現任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諮詢委員、臺北政經學院和平與安全中心執行長、美國華府2049智庫客座資深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