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紅神學—諮商筆記惹起的燃燒

曾友俞 2022年12月13日 07:00:00
理科太太販賣諮商筆記,引起一系列的反彈與討論。(合成圖片,摘自理科太太臉書)

理科太太販賣諮商筆記,引起一系列的反彈與討論。(合成圖片,摘自理科太太臉書)

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下稱諮商筆記)是什麼產品?在網站上的Q&A這麼回答:「『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是一堂預計時長 150 分鐘的錄播影音課程,由理科太太教授、錄製,課程中也會涵蓋實作練習、音頻等幫助學習的延伸服務。並於嘖嘖同步募資中。」

 

這段描述實際而言頗為中性卻引起了炎上,尤其許多的心理師出來捍衛自身的界線,譴責理科太太的行為,例如有如這踩在心理師法的灰色地帶上、過程中打開學員的情緒何人承接、沒有專業執照不能從事心理師業務、誰來對學員負責,而理科太太對此的回應則是:酸民惦惦!

 

我們從時序最末尾的事主來討論起,對於批評的言論一律定性以酸民,這是十分政治的,就如同在我國的政黨政治運作中對於反對我群的言論一律以「網軍」、「側翼」他者化那些反對聲音。反對聲音未必不是網軍,但逆耳未必非忠言,不過對於被批評的人而言,之所以不去面對這些聲音,或者說,根本不必去面對這些聲音的理由正是在於,他要吸引的人從來都不是這些人,這些會思考的人。透過把反對者給敵性化後,所成就的是使得自身原先的群體更加地凝聚,支持者—粉絲更加死忠。

 

貼上「他們」酸民的標籤是為了凝聚「我們」

 

更且,如同俗話所說負面聲量也是聲量,從輿論爭議的起點募資額兩百多萬,時過二日募資額幾近翻倍,這裡的塞翁之說更是因為經過爭議擴大輿論擴散範圍後,讓更多的人接觸到這個課程,而「更多的人」本身就是這類型課程的目標群眾。

 

理科太太嗆質疑她販賣諮商筆記的人:酸民惦惦!(圖片摘自理科太太臉書)

 

這種追求「心靈成長」的現象一直都是顯學,從《沒問題先生》中的大型演講現場的假導師(fake guru)要所有人對所有事說「Yes!」,到書市中長年屹立不搖的排行榜上總是排滿了雞湯,或是經由占星靈學中去得到解答。其實,這種種都不過是「個人主義」發揮到極致的表現。因為個人主義,人成為了主體,或說,人「應該(ought to)」成為主體,我們感受到自由的同時卻承擔不了自由的代價—責任,所以我們透過另一個權威來轉嫁責任,替我們做決定,提供給我們解答,有了這些訊息我們就有方向可以依循而免去自己找尋道路的責任,即便我們走錯了我們也有另一個人可以怪罪。

 

柏格曼電影《第七封印》中死神作為人死期的擬人化,如影隨形地跟在人身後,無論以棋局來拖延,甚至毀局,死神總是記得你走到哪一步,虛無地探討活著的終局是我們終究脫免不了作為有限存在的事實。因此,我們創造偶像—上帝,來逃離於對死亡的恐懼。然而,經過啟蒙的當代上帝已死,但上帝權位的空缺被「人」給填補,進入後現代後去中心化的發展,由「各種人」來填補,後現代的解構並不是拆除核心,而是把核心打散成更多的核心,各個場域中的場域都仍然有核心被侍奉。

 

網紅作為偶像,就是新神

 

早在理科太太賣諮商筆記之前,這些現象早就存在著,甚至在這個課程的宣傳影片中也有著書櫃上充斥著暢銷書籍。例如有著以「人生教練」為名在收費,要教授你如何規劃人生,在法律領域中也有為數龐大非律師(例如代書)辦理律師業務,也有不具有物理治療師執照但稱作整復師在收費(醫師反而幾乎沒這方面的問題,這主要來自於我國對醫師專業有充分認識與尊敬)。

 

那麼要說專業人士是因為那些非專業人士的侵門踏戶吞食了業務大餅而眼紅?雖然說後者的情況很莫名地獲取的報酬遠高於前者,但我想這並不是主因,因為這並不只是錢的問題而已。那要說後者所互動的對象將陷入風險之中?例如在這個事件中的學員如果因此誤察自身而產生傷害誰來負責之類的,我則認為這倒是陳義過高,畢竟這種雞湯行銷已經行之有年甚至蔚為流行,喝符水的人早就都喝光已經一杯再一杯了。

 

真正的癥結在「尊嚴」。對於上述的這些專業者來說,專業本身具有尊嚴的性質,並不是非專業者藉此的收入高過於專業者,也不是取得非專業者提供的商品對其等造成的傷害,卻是這份尊嚴是專業者執業的核心。而當這份專業被商業化—也就是不被以專業的方式給實踐,也就產生了對專業的貶低,進而對於專業者整體形成貶低。

 

商業行為是資本主義的司空見慣,但是所有東西都能拿來買賣嗎?桑德爾撰寫過的《錢買不到的東西》中就提出否定且批判的看法。除了市場化所造成的不公平現象劣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腐化」。其中所舉出的一個例子可以提出來參考:捐血。當捐血這項帶有利他主義的道德行動成為賣血,而被市場價值所侵蝕時,這項德行被中性化為單純的交易時,道德被抽空後使得原先具有道德性的行動被降格,這正是腐化,

 

「若要腐化某種財貨或社會事務,就是去降低其層次,也就是以較低,而非適當的衡量模式來看待它。」

 

在這諮商筆記的課程之中,其實與心理師的業務有些模糊混雜的部分,因為心理師的業務依照心理師法第13條、第14條主要是「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而這些都是在患者(而非學員)與心理師的互動、溝通、對話中去完成。當這樣的筆記被以類似心理師專業的方式販售,且以整體遠低於完整心理治療療程的費用被販售時,在我國社會中將會造成一種:那我們還需要找心理師嗎?我們找心理師花那麼多錢幹嘛?的質疑。而這些質疑的傷害並不是心理師能不能賺到日常所需的財貨,而是心理師所學習、實踐的專業尊嚴,被市場的交易行為給貶低到成為如同泡麵一般的商品而已。

 

理科太太在這個事件中,毋寧說是更像這種心靈成長信仰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圖片摘自網路)

 

然而,也正是因為諮商筆記的課程是單向的,也就自始不可能違反心理師法第42條的罰則,甚至在課程的介紹中也特別強調:「如果你有心理諮商的需求,建議還是尋求專業諮商心理師的協助。這堂會以分享理科太太的諮商與實踐經驗為主,因為理科太太理解踏入諮商室是一件心理與經濟門檻偏高的事,期待透過此次課程分享,陪伴你一同釐清思緒,課程也特別收錄與諮商心理師的對談,與你分享邁入心理諮商需注意的地方。」

 

理科太太在這個事件中,毋寧說是更像這種心靈成長信仰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雖說是肉身,不過在這虛擬時代的肉身意義上更多是虛擬人格、人物形象),其實上述的諸多問題現象已存在許久,只不過這次理科太太成為祭品,成為菁英—專業試圖藉此召喚出結界來做出區隔,以保護自身的尊嚴。

 

說到「區隔」似乎又觸動了些敏感的神經?憑什麼區隔?然而,「專業」就是區隔的正當理由。民粹的重要特質正是「反智」,若我們認為民粹是不被認同的,正是應該要「擁智」。區隔並非總不正當,反而萬事都要齊頭平等才更加荒誕。說到底,終究是我們想要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裡頭,這是該被思考的問題。

 

※作者為執業律師。寫作者。唯一的信仰只有知識。閱讀範圍主要是政治哲學、倫理學與女性主義。作品主要為書評、影評與政治社會評論。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