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你看到的隋棠不是隋棠

陳嘉宏 2023年02月09日 07:02:00
隋棠在2022年正式搬進大直的億級豪宅,卻遭樓下鄰居指控是「惡鄰」;她也發出千字長文反擊,指已盡力配合鄰居要求,卻仍遭鄰居大聲咆哮。(合成圖片/取自隋棠臉書)

隋棠在2022年正式搬進大直的億級豪宅,卻遭樓下鄰居指控是「惡鄰」;她也發出千字長文反擊,指已盡力配合鄰居要求,卻仍遭鄰居大聲咆哮。(合成圖片/取自隋棠臉書)

媒體刊出「我家惡鄰是隋棠」的報導,指控藝人隋棠去年搬進大直豪宅,放任三名子女常在清晨及深夜奔跑、彈琴或嬉戲,讓樓下鄰居飽受困擾;當鄰居前往溝通,沒想到隋棠竟還回:「你們就跟著早點起床囉」等話語,為此,鄰居二度報警,並於去年底正式提告,希望透過法律獲得安寧。消息一傳出,上千網友到隋棠臉書留言攻擊,指控隋棠人設崩壞,「這麼有錢怎麼不去住別墅」、「小孩真的很會教欸」。剎時,隋棠被形塑成一個自私自利、表裡不一的假公益藝人

 

沒想到,事隔10多小時之後,隋棠刊出一篇1800字的長文詳述她與樓下鄰居應對的始末,包括她家裡已加裝30公分的隔音海棉墊,以及鄰居歇斯底里甚至來到她們家捶門咆哮的場景,文章一出,又有大批網友與演藝圈內友人又來到她的臉書留言力挺,轉而質疑隋棠鄰居是「惡鄰」、「太敏感」、「隋棠真倒楣」,短短10多個小時就留下超過30萬的按讚數,隋棠事件的媒體風向隨之翻轉。

 

我們不知道隋棠事件的全貌,無法確知這件「名人惡鄰」案的是非對錯;不過,前後才10多個小時,隋棠從「假面藝人」到「人美心善」,其中關鍵當然是發出那篇「我家惡鄰是隋棠」的報導。如果,發出該新聞的媒體能事先取得當事人隋棠的完整說法,能讓雙方說詞衡平地呈現,這種短時間風向內逆轉的新聞當然可以避免,社會也不用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去討論藝人與她鄰居的私下糾紛。但反過來講,當媒體真正完整獲得兩造說詞的時候,「我家惡鄰是隋棠」的系列報導恐怕已經不那麼值得報導,媒體要的吸睛點閱也拿不到了。

 

這就是俗稱的「媒體帶風向」。

 

早前的媒體,媒體工作者是「守門人」,他們基於自己的專業從眾多的訊息裡過濾值得報導的「新聞」,當新聞從第一線報導者回傳到編輯台之後,主管再基於專業提醒線上記者進一步採訪或者做出平衡報導,而文稿從記者產出到刊登在媒體平台(報紙、雜誌、電視)更有不同的資深主管或校對進行審稿。不管媒體的意識形態如何,當記者的文稿刊載在媒體時,閱聽者多數都能看到最基本的平衡報導,也不容易被「帶風向」,做出錯誤偏頗的判斷。

 

但現在的社群新聞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新聞。新聞不再有一個大編輯台守門,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改寫新聞的「即時新聞小組」,當年輕又欠缺經驗的記者編輯產出(改寫)新聞之後,可能只經過一個主管的簡單審核,即成為閱聽者在臉書、Google、LINE等平台上看到的社群新聞。更糟的是,當各媒體都以點閱率來衡量社群新聞的價值之時,所有的記者、編輯、社群新聞管理者(小編)及主管都會想方設法在新聞標題上加料,越煽動、越血腥、越情慾挑逗的標題,點閱一定越高。

 

「我家惡鄰是隋棠」的報導與社群轉發就是這樣做出來的。不過,這不只是報導「我家惡鄰是隋棠」媒體的問題,而幾乎是絕大多數台灣媒體的共同問題。

 

造成這種媒體亂象有其結構因素,關鍵在媒體載台的改變,使得傳統媒體的獲利被大量侵蝕;當媒體找不到養活自己的獲利模式,加上媒體去中心化現象越來越普遍,就與這些急就章粗製濫造的媒體產出形成惡性循環。要養活好的記者必須付出高昂的時間與採訪成本,但是當多數媒體都無法養活自己,又要媒體經營者如何花錢?最後,只好淪落到用點閱來評斷記者與編輯的價值,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媒體亂象」。

 

「你看到的隋棠不是隋棠」,隋棠的新聞是如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政治、社會新聞,甚至影劇新聞,哪一個不是如此?

 

在新聞社群化,媒體資本化的時代,這樣的問題幾乎無解。對閱聽大眾而言,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媒體識讀」:試著瞭解媒體的屬性,探索新聞的來源,以及有沒有最基本的平衡報導。以隋棠的新聞為例,第一時間就要對「這個新聞沒有當事人說法」抱持疑問,在真相未明之前,不要輕易地對新聞做出判斷,更不要擴散轉傳。對你以為的「真相」抱持基本的懷疑,已是閱聽者面對這些快速產出的社群新聞的基本態度。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